新疆美术大观--宋兴华 (第十八期)
时间:09/12/2020 作者:
支持 ← → 键翻阅图片
查看大图
微信截图_20210901173058.png

 

序  言 

在伟大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美丽的新疆,幅员辽阔、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极其丰富而独特的艺术资源,各族人民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和睦相处、繁衍生息、融合发展,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成为中华文 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艺术家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以表现各族人民团结奋进、雄浑壮阔的天山英姿、坦荡澎湃的塔里木河、坚强挺拔的戈壁胡杨、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文明发展历史等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美不胜收的美术作品,为新疆文化添加了一笔笔靓丽厚重的色彩,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了宝贵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疆的美术事业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共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新疆美术界坚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推动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美术事业和美术队伍建设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新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展现新疆新貌、表现新疆风情的精品力作,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新气象。
       为了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新疆美术事业的发展,2020年6月起,新疆美术家协会推出《新疆美术大观》系列专题,介绍新疆已故的有代表性的优秀美术家,展示他们的代表作品,缅怀他们对新疆美术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激励我们更好地在艺术道路上前行。

新 疆 文 联 副 主 席 

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郐振明



宋兴华 ,(1929-1975)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1950年参军进疆,期间曾担任过部队文化教员,在部队荣立三等功。由于有文化知识,故被选派到乌鲁木齐学习建筑设计。学习期间经常揣摩苏俄建筑画册,逐渐对苏俄雕塑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走上了雕塑学习与创作之路。由于专业突出在1956-1958年被借调到北京国防部参加军事博物馆的集体雕塑展览创作。1975年元月病逝于伊犁察布查尔县二乡。 

宋兴华在参加军事训练


与北京的同事合影 后排左起第七位为宋兴华 

 

国庆十周年宋兴华为伊犁创作雕塑


宋兴华在创作


宋兴华在创作 


1966年宋兴华和家人在一起(后排小孩为新疆著名油画家波里亚)

新疆雕塑事业的辛勤耕耘者宋兴华 

                                     文/孙增礼 

历史上的新疆,雕塑曾有过辉煌。但是后来衰败了。解放前夕,找不到一位作者,昔日作品也毁消殆尽成为一片荒漠。或许在偏远的地方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两个草原石人,在炎夏里、在寒风中瞪着一双迷茫的眼睛在张望。给人一刹诧异,几分苍凉。 

改变这种局面的是新疆军垦大军,雕塑垦荒事业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军垦大业的一部分,其中主将就是李宇翔先生和宋兴华同志。 

如今80高龄的李先生,50年代末就调离新疆,现居古城西安。宋兴华则在1975年因贫困交加、疾病折磨、政治摧残而悄然长逝。三块浮雕成了他们仅存硕果。而他们的事迹甚至名字也几乎被人们淡忘了。 

星,永远是星。不管是朗昼还是阴雨晦暝,它依然在闪耀。与有些欺世盗名者,不可同日而语,后者尽管可以红极一时,待喧嚣落定,看看也只剩平庸。好艺术品,可能当时并不起眼,一旦抹去蒙尘。人们也许会惊喜地发现竟是永恒的经典! 

他涉世早,比同龄人成熟,艺术表现欲望强。干过多种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使他增长了对社会的了解,对生活的体验,对艺术的感悟。养成亲自动手的良好习惯,磨练了不畏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并且善于创造条件。特别是他一直从艺术观察的角度使用着、训练着自己的眼睛。这一切都是他一旦获得机遇就必定会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和基本要素。 

可以说,他虽然没有上过艺术院校接受正规训练,但他上过“高尔基式的大学”,接受了艺术院校所缺乏的,但对于艺术创作又是极为重要的训练。他的经历和成就,再次印证了“天欲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那句古老的格言。 

宋兴华于1950年从兰州参加解放军,随二军进驻南疆喀什,当过文化教员。因为有文化、爱艺术,1954年调新疆军区工程处设计科(即后来兵团建工师设计院)学建筑。这里有当时新疆最杰出的建筑师刘禾田、周曾祚、金祖怡等,有苏联专家,有很多苏联建筑画册可以研习,画册中的雕塑令他痴迷,对苏联雕塑的创作方法和塑造技巧,深有所悟。 

为适应工程建设大发展的需要,设计科成立了模型组,由51年参军入疆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原杭州艺专)雕塑系毕业的李宇翔任组长,成员都是有一定美术功底或美术资质的年轻人,其中在年轻的是潘丁丁。这么多的艺术人才在李宇翔指导下一起工作,完成很多建筑装饰装修的任务。宋兴华在这里找到了理想天地,在实际工作中艺术水平迅速提高,成为组中骨干。 

1955年,在乌市南门外兴建新疆第一座大型建筑人民剧场。南门外这个地区,对于乌鲁木齐来说有特殊意义,颇像北京之有天安门广场。当年庆祝新疆和平解放暨三军汇合的盛大庆典仪式,就是在南门大银行的台阶前举行的。南门外又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修建壮美堂皇的人民剧场,不但能更好地展示“歌舞之乡”的风情,为文艺的发展建立新的大舞台,为丰富各族人民对文化娱乐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提供一流场馆。更是新疆举行重大活动或政治会议的大会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自治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界人士尤为关注。在创作主雕“歌”“舞”时,舞蹈家康巴尔汗也来到现场提意见摆姿势,临时当模特,可见盛况之一斑。 

同年10月,人民剧场胜利竣工,成为新疆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而矗立在剧场门前的高3.5米的两座主雕:表现俊美英爽的男青年歌手的作品《歌》和表现身材优美、舞姿曼妙娴雅的女青年舞蹈家的作品《舞》,以及侧厅的三块浮雕《收葡萄》、《哈族牧女》、《维族舞蹈》,一经塑成面世,立即受到广大人民热烈的赞扬和由衷的喜爱,成为新疆雕塑史上经典作品。门前主雕是李宇翔、宋兴华等人的集体创作,而浮雕《收葡萄》则是由宋兴华负责完成的。画面上是一位形象俊美灵秀,姿态美健丰盈的维族农家女性头戴花帽、赤着脚用手托着新摘的葡萄,满怀丰收的喜悦向人们走来。连衣裙在轻轻的飘动,真实自然,衬托出行走的轻盈步履,和那习习的微风所呈现出的美妙韵律。原本无形的风,借助裙子的飘动使人感到风的存在和流美。农家女的形象充满青春活力,整个作品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以观赏的愉悦和引发生活美好,劳动幸福的动人遐想。所谓弦外之音、画外之象,是指作品能引人遐想,并使观者得到“再创造”的感悟,从而产生品赏作品的最大快意。这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美学特征之一。《收葡萄》就是这样一件优秀作品。 

宋兴华创作人民剧场雕塑的成功,使他名动军内外,《文艺报》刊作封面,全国青年美展获一等奖,50年代末被总政文化部借调北京筹建军事博物馆,可以看出他受到广泛重视。 

宋兴华最早的雕塑作品应是《军垦第一犁》浮雕(后来这一题材曾创作成大型群雕,但是照片已找不到了)。这件浮雕应该是50年代初期作品,塑造技术还不够很成熟,但是作品却极为生动感人,第一是真实,第二是鲜活。这是广袤的荒原,更是希望的原野,军垦战士们以作战冲锋的姿态,昂扬的精神,不分官兵,心合力,拉着自制的铧犁垦荒。他们有的把帽子推向了脑后,着热汗,有的衣襟向后飘动,吹拂着春风。虽然只是刻划了一拉犁人,但你感觉得到有很多张犁,有气壮山河的豪气,人影动,来往趱行,一派勃勃生机,刻划出当年军垦战士的身姿,起了向荒原开战的壮歌。当时兵团政委张仲瀚去观后握着宋兴华的手说:您辛苦了!感谢您对广大军垦战士的爱戴!司令员陶岳将军也说:宋兴华是我们军垦战士的知音,是个难得的人才!这二位领导的赞许是对《军垦第一犁》最好的评价,是真心的认同。他们二位是军垦大军的最高领导者,又是全军知名的儒将。他们是真正懂得军垦的人,又是对文艺有极高鉴赏力的专家。 

一件好的艺术品首先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其次才是刻划的手段和技巧。没有对生活的感悟,纯技巧没什么用。也只会出死死板板的、概念空洞的作品,反之,技巧虽不够娴熟,但有实感真情,出的仍是艺术。仍然可以感人。 

当我见到宋兴华这几十张作品照片后,一直被深深的感动着。每件都是精心创作的、有其特点的作品,而放在一起再认真地品味欣赏时,从最早的《军垦第一犁》到《女拖拉机手》无异于是用泥巴塑造的一部兵团创业史,使我骤然想到了唐代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的杜甫。他的诗,以其真实记录和描述当时的社会,而被后世视为诗史 

《女拖拉机手》无疑是一件难得的雕塑力作。作品中他塑造了一位农业战线上的新型女性。这位女拖拉机手出现的同一时期,在中国广大农村,被人们颂扬的仍然是那些为改变贫穷面貌,以落后的生产工具进行苦战的可敬姑娘们。如熟知的:邢燕子、侯隽、小于庄的铁姑娘、大寨的郭凤莲······这位女拖拉机手的形象不仅有这些英模人物理想、志气、精神,更有中国农业女性的淳朴、勤劳、善良等一切优秀品质,是一位非常可爱动人的女性形象,她不只是兵团的,也是当时广大农业战线上无数铁姑娘们的优秀代表。 

在军垦大军耕下第一犁的时候,王震等领导同志,就以远大的目光,筹建十月拖拉机厂"。要在新疆实现中国祖辈盼望的先进大农业。与军垦事业同呼吸共战斗的宋兴华,以敏锐的目光选取了女拖拉机手上工前认真仔细地作准备工作的一个瞬间,以小见大,塑造了这么一位艺术形象。她展示着军垦的一切。如:大到军垦大业的发展、规模、成就、远景;小到:军垦人的工作态度和纪律性。人格的善良厚实、淳朴和理想······哪一些没有包含其中?以巨大的艺术魅力让人遐想不已! 

与军垦事业从起步到辉煌的过程同步的是宋兴华的雕塑事业。作为兵团人的一员,与广大军垦战士同呼吸,与军垦事业共命运,他塑造的作品是军垦人的形象,军垦的精神,军垦的胸襟,军垦的魂。每件作品都可以闻出纯正的军垦味来。这是宋兴华作品真谛,真正最可宝贵的东西。 

宋兴华也在军垦精神的引导下,在军垦大团队的造就下,从一位自学的艺术青年,成为了一位真正的雕塑家。

 

《收葡萄》    1955年雕塑


《歌》     1955雕塑与李宇翔(合作)


《舞》     1955年雕塑李宇翔(合作)

 

《舞蹈》    1955年雕塑


《军垦第一犁》    1956年浮雕与杨丰(合作)


女拖拉机手》    1959年雕塑


《战士》    1960年雕塑


《军垦战士》1960年雕塑


《习作》    1961年雕塑


《筑路英雄》    1962年雕塑


《牧羊人》    1962年雕塑


《大展宏图》    1963年雕塑


交流》    1963年雕塑


《丰收》    1964年雕塑


《牧羊战士》    1964年雕塑


《创作小稿》    1964年雕塑


《学生》    1965年雕塑


《王杰像》    1966年雕塑

微信截图_20210901173058.png
/
地址: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716号
传真:0991-4530421
邮编:830000
电话:0991-4515343
邮箱:xjwyw01@163.com
新疆文艺网小程序
联系我们文联简介| 版权所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ICP备190015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