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丝路明珠·同心逐梦”2025新疆·塔城第五届手风琴文化国际艺术节公开课在塔城市千泉湖文化广场圆满落幕。此次活动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塔城地区行政公署主办,塔城市人民政府、新疆音乐家协会承办,三天时间里,5282名手风琴演奏者与近万名观众相聚一堂,共同见证了“最大规模手风琴合奏”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诞生,也在一场两小时的公开课里,为新疆手风琴艺术的传承写下新的注脚。
17日21时32分,千泉湖畔灯火通明。指挥家李聪挥下最后一拍,5282名演奏者同时收拢风箱,《我的祖国》的旋律定格在7分47秒。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认证官吴晓红现场宣布:有效演奏人数5282人,成功刷新“最大规模手风琴合奏”纪录。演奏者中,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86岁,涵盖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俄罗斯等十余个民族,也有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意大利、德国、芬兰的琴手。纪录诞生的瞬间,湖畔烟花腾空,掌声与欢呼声持续数分钟。
18日上午10时,公开课准时开始。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新疆音协手风琴专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怡走上讲台,以《手风琴艺术新疆本土化探索与实践》为题,为百余名中小学生、一线音乐教师和手风琴爱好者带来一场分享。课堂没有晦涩术语,只有琴声与故事。
维吾尔族学生首先奏响《思念》《吉尔拉》《亚丽古娜》,手指在键盘上翻飞,现场气氛热烈;回族学生紧接着带来《我的心儿啪啪跳》,节奏明快,台下观众反响热烈;蒙古族学生带来的《金杯》《两只小山羊》则把草原的辽阔拉进了城市广场;塔城本地学生奏响本土原创曲目《留恋塔城》,旋律一起,不少观众轻声哼唱。王茗教授随后奏响的《吉尔拉》《花儿与少年》《天边》《波兰圆舞曲》,琴声干净流畅展示了手风琴在不同风格间的自如切换,现场掌声雷动。
新疆师范大学“天山神韵”手风琴乐团的重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永恒的石榴花》《冰山上的来客》先后响起,传统民间旋律与现代和声技法融合,观众屏息聆听。压轴环节,乐团与荷兰班多钮大师圣地亚哥·西马德维拉、中国青年班多钮演奏家王丹同台,二次编创的《我记得》在两种乐器间来回呼应,手风琴的醇厚与班多钮的通透交织在一起,为公开课画上温暖句点。
课堂结束后,塔城市第六小学学生周轩葶说:“今天听了陈怡老师的讲座,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塔城孩子,我会多多宣传塔城,向世界推广塔城,让更多热爱音乐手风琴的朋友爱上新疆,爱上塔城。同时,把塔城手风琴音乐的热情传递给世界更多喜欢手风琴的朋友!”
塔城市第六小学音乐教师马玉萍说:“今天的课让我意识到,传承不仅是教学技巧,更要打开孩子们的文化视野。这次交流,大师们独特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演奏技巧,让我大开眼界,我意识到教学还有无限的可能。我会把学到的带回课堂,改进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接触更前沿的手风琴知识,让塔城市的手风琴教育更上一层楼,让这门艺术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更好的传承。”新疆师范大学天山神韵手风琴乐团的演出则为理论注入了鲜活生命力。青年手风琴演奏者以重奏、合奏等形式演绎了新疆本土经典曲目,将传统民间旋律与现代曲调巧妙结合,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陈怡说:“我是第三次参加手风琴文化国际艺术节,一次比一次办得好,规模也越来越大,艺术水准也越来越高。塔城市是一个很美丽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手风琴文化底蕴,群众的音乐文化基础是非常丰厚的,随便走到一个地方都能够听到手风琴声,不愧是“中国手风琴之城”。这次讲课中所说的“好苗子”,是既有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又有开放的艺术视野的手风琴爱好者。这几年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用手风琴演绎家乡的故事,这就是最动人的传承。我认为在塔城市,这种传承就有着非常好的基础。”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对话仍在延续,而手风琴对塔城市的深远影响,也将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沉淀,续写更多与城市共生共荣的故事。
本届艺术节自8月16日至18日,除吉尼斯挑战与公开课外,还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文化展演、手风琴大赛、大师班、非遗集市等17项配套活动,累计吸引市内外游客4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