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和晚上,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第二、三场在内蒙古艺术剧院音乐厅举行。两场共25个节目,涵盖了好来宝、乌力格尔、格萨尔说唱、布依族八音坐唱、瑶族铃鼓、盘索里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曲艺的丰富多样性,为现场1000余名观众带来了富有民族风情的视听盛宴。
绽放民族曲艺多彩之美
本次展演中,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曲艺形式成为亮点,让观众领略到民族曲艺的多彩之美。蒙古族的好来宝《白骏马赞》《吉祥家园》《相约那达慕》以激昂说唱和悠扬的马头琴等伴奏,展现了草原文化的豪迈与奔放;乌力格尔《齐心协力建包钢》《打虎上山》则以叙事性强、节奏鲜明的特点,分别讲述了齐心建设社会主义和英雄杨子荣的故事。
史诗演唱《英雄格斯尔》以恢弘的史诗风格,讲述蒙古族英雄守卫草原的传奇;邕州横鼓《何去何从》通过抗战时期南宁一对新婚青年的故事,表现家国危难之际中华儿女的抉择和爱国情怀。此外,瑶族铃鼓《百货车》的欢快节奏、吐鲁番木卡姆《吐鲁番木夏维来克木卡姆片段》的西域风情,以及岱日查《灯笼赞》说唱的独特韵律,均让观众领略到少数民族曲种的艺术魅力。
现代题材展现时代风貌
在传承传统的同时,本次展演也涌现出多个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小品《大棚里的“婚礼”》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青年爱情故事,充满时代气息;小品《直播666》则以网络直播为切入点,利用网络先进手段助农,引发观众共鸣。
曲艺说唱《潮涌八桂喜开“新”》融合零零落、广西文场等多个曲种,生动讲述广西的繁荣发展新貌。花灯说唱《凤凰花开别样红》以选举老支书还是新青年的故事,反映新时代青年人才在新征程奋进路上的担当。数来宝《牧民巴特尔》朗朗上口,竹板铿锵中展现了党员模范巴特尔扎根牧区、为民服务的精神境界。
地域特色曲种:南北交融
展演还呈现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曲艺形式。山东琴书《家访》讲述全国师德标兵张桂梅校长的感人故事,北方曲艺的生动韵味令人回味;江南的苏州评弹《送你一朵玫瑰花》以柔美细腻唱腔讲述援疆故事,娓娓道来中流露吴文化的婉约;绍兴莲花落《草原阳光》则用方言和独特的曲调,将草原故事与江南风情巧妙结合。此外,盘索里《平凡的幸福》、布依族八音坐唱《手留余香》、壮族的末伦《一“芯”燃尽一生情》等节目,也都以其独特的曲种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
参与群体广泛
展演不仅有来自国有院团、文化馆等专业团体的演员,更有来自基层乌兰牧骑、及民间艺术团体的“两新”人员。既有70余岁高龄的国家非遗传承人、老艺术家,也有技艺精湛的中青年曲艺人才,更有青出于蓝的曲艺新秀90后、00后。来自草原的牧民带着好来宝登台,讲述身边故事;南方少数民族演员用方言演绎时代发展的喜悦。这些作品扎根生活土壤,充满烟火气息,既让观众在熟悉的语境中产生情感共振,又通过曲艺这一“轻骑兵”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走进人心。
参加展演的演员表示: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为各民族曲艺交流互鉴搭建了平台,对于促进曲艺精品创作和人才成长,推进曲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得到观众的欢迎,网络浏览量达109万,其成功举办展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曲艺的蓬勃生机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从古老的史诗说唱到现代的题材创新,从北方的豪迈奔放到南方的温婉细腻,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曲艺形式交流互鉴,各具特色的艺术表达在舞台上交相辉映,既彰显了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注入了鲜活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