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礼赞
——评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
7月11日至14日,在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剧场内,丝弦震动空气,鼓点敲击心灵——歌剧《木卡姆恋歌——万桐书》以澎湃的舞台能量,将观众卷入一场跨越七十余年的文化史诗。这部获得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以音乐学家万桐书抢救维吾尔木卡姆的真实历程为轴,在历史与当下、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文明的深度对话中,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文化叙事场域。它不仅是一部歌剧,更是一场关于文化存续的人类学实践,一次音乐语言的跨时空转译,一曲献给无数文化传承者的生命恋歌。
一、从田野笔记到舞台的救险叙事
剧中,万桐书团队面对木卡姆《太孜》选段中西方记谱法无法标识的微分音,其创新设计“顺滑音”“吟音”符号的过程被具象化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智力博弈。手鼓的复杂节奏与五线谱的方格在舞台上反复校准、艰难咬合,每一次微小的调整都牵动人心。这绝非居高临下的冰冷记录,而是学者俯身融入文化血脉的深情共舞。当双语诗人孜孜不倦地逐字翻译艰深的察合台语歌词时,语言超越了沟通工具的功能,升华为开启木卡姆深邃精神世界的金钥匙。
全剧最具情感震撼力的“阈限时刻”,莫过于万桐书夫妇三个月大的幼子因疏于照料不幸夭折后的处理。舞台上,萨塔尔琴弦的震颤与演员撕心裂肺的哭声共鸣,将极致的个人丧子之痛,淬炼为对文化存续近乎忘己的虔诚。连晓梅作为个体在仪式化的巨大伤痛中完成身份蜕变与升华,从普通的母亲转变为文化命脉的守护者。歌剧在此超越了简单的事迹罗列,让观众得以触摸历史褶皱里那带着体温的血肉灵魂。
二、仪式空间的跨时空对话
歌剧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舞台转化为“文化再生产”的仪式空间。在这里,时间的线性被打破,历史的纵深被打开。万桐书考察队跋涉于天山南北的采风场景,与无人机扫描雪峰的璀璨全息投影巧妙叠印;古老艾德莱斯绸的绚烂纹样,瞬间解构、重组为奔涌不息的数字信息流;《哈密木卡姆》那深邃的节奏脉搏,被实时捕捉、编码为跳动的数字符号在穹顶流淌。木卡姆在此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注解——传统并非尘封的标本,而是在一次次充满敬意的创造性展演中,汲取新的生命形态与时代能量。
演员的肢体表演与舞台的实体设计默契联动,使仪式感被烘托到了顶峰。当苍茫深沉的《刀郎木卡姆》响起,舞台背景与萨塔尔琴的声波共振,观众瞬间被传送到喀什古城的巷陌深处。指挥家超越了纯粹的技术协调,其手势的起承转合,象征着新疆多民族文化声部的和谐共生与共鸣交响。尤为可贵的是,不同民族的演员通过自然流淌的情感与精准的表演,消弭了符号化的表达,回归文化交融中最本真的人性光辉——万桐书近乎偏执的学术执着、连晓梅在丧子之痛后展现的惊人坚韧、当代木卡姆数字空间设计师夏提古丽充满敬畏的创新实践,勾勒出一幅中华民族文化守护者群像。
尾声《木卡姆狂欢》将这种仪式感推向高潮,传统艺人、数字设计师与各族观众共舞,手鼓的振动触发灯光矩阵变化,全息投影的万桐书影像轻抚萨塔尔琴。此时,剧场已不再是单纯的表演空间,而是文化共同体的缔结现场——每位观众都成为木卡姆传承的参与者。
三、音乐与戏剧复调结构中的情感与创新
在万桐书丧子这一戏剧高潮中,《天山雪水长江浪》《送别》等唱段将人物内心挣扎与戏剧冲突熔铸于旋律起伏,纵向体现音乐对情感内核的挖掘,横向贯穿剧情始终,形成“整体戏剧性”的典范。
核心木卡姆音乐,如《太孜》《乌夏克木卡姆》等保留原真性,萨塔尔琴在《生命的旋律》中倾诉民族灵魂;《走遍天山》的辽阔旋律带观众驰骋新疆大地,而《丝路编码》中数字AI元素的碰撞,则让古老音符在电子音效中迸发未来感。这种音乐与戏剧的复调结构,恰是文化变迁的生动注脚——传承绝非静态保存,而是在创造性转化中延续血脉。
四、多维塑造映照文明传承之光
歌剧以万桐书波澜壮阔的文化抢救事业为主线,精巧地编织起家庭生活的情感副线与民族互动的社会副线。万桐书的形象因多维度的塑造而异常丰满立体,他是肩负国家使命、以学术为武器的文化抢救者;他也是痛失爱子的普通父亲。他与吐尔迪·阿洪等维吾尔族老艺人间超越民族身份的真挚情谊,折射出文化作为最坚韧、最温暖的人类纽带,其力量足以弥合差异,构建理解与共情的桥梁。当剧中人物吟诵老艺人吐尔迪·阿洪那句箴言:“不是木卡姆离不开他,而是他离不开木卡姆”,个体的生命故事已然升华为关于文化传承本质的元叙事,即最强大的守护力量,永远源自灵魂深处那份无法割舍的热爱。
舞台视觉与表演艺术的精妙协同,进一步放大了人物的情感力量与地域文化特质。斑斓的艾德莱斯绸纹样作为流动的背景,与《哈密木卡姆》特有的欢快节奏交相辉映;幽暗灯光中,萨塔尔琴声萦绕下刀郎舞者刚劲有力的剪影,将新疆文化元素凝练为极具冲击力的审美意象。演员的表演则赋予角色以灼热的灵魂:万桐书的扮演者以其高亢处见风骨、低回处显悲怆的细腻唱腔,精准传递出学者特有的坚韧与父亲深沉的哀伤。
结语:永恒进行时的文化恋歌
落幕时分,《木卡姆狂欢》的声浪中,历史照片里的万桐书与舞台上的数字博物馆设计师夏提古丽隔空相望。这部歌剧的价值远超艺术再现——它将文化救险史转化为当代遗产观的启蒙课。走出剧场,萨塔尔琴的余韵与电子音效的回响仍在耳畔交织。《木卡姆恋歌——万桐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艺术再现一段文化抢救史。它让我们看见,文化传承从来不是被动的保存,而是主动的热爱与创造;木卡姆的永生,既在于万桐书们用钢丝录音机留住的音符,也在于今天的年轻人用AI编码的旋律。
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已列入人类非遗名录,这部歌剧以艺术的方式提醒我们:所有传统都是“正在进行时”。正如万桐书在剧中的独白:“这些音符不是终点,而是无数新生的起点。”在文化传承的长路上,每一次聆听、每一次歌唱、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木卡姆最美的恋歌。
作者: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申艳冬
图片:粟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