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柯柯牙的中国叙事 ——评《诗意栖居柯柯牙》
作者:何英  来源: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日期:2021-05-10

生活在南疆大地上的人们,从来不缺乏故事。在这些无数的故事中,柯柯牙持续40年的绿化生态工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一茬又一茬阿克苏人战天斗地,勇于奉献甚至牺牲换来的新天地。他们的心中有对生养他们的土地的眷恋与深情,他们的身上洋溢着奋进的时代气息和精神气质。这些在《诗意栖居柯柯牙》一书中,都得到了文学的垂青与记载。人们说,没有解释,就没有关于世界的知识。这是对文学报以莫大的期许,文本和世界是互动的。也正因如此,《诗意栖居柯柯牙》一经诞生就不止于文学,而更是基于道德层面上的一种社会价值的弘扬。

 

在各种各样的价值判断中,处于一时一地的人们,需要首先判断什么是最有价值的。《诗意栖居柯柯牙》也着力建构这种价值判断,梳理回忆当时人们的心中所想。我们不妨援引主人公曾湘娥的话:“初衷是简单的”,“也许是一份情怀”。《诗意栖居柯柯牙》从那些能代表在时代洪流中张显力量的人物开始,对这些人物,书中有全景式的描写,如颉富平的故事。从“1985年1月”开始,颉富平就是柯柯牙精神的外化形象: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颉富平走马上任阿克苏地委副书记,立刻筹划植树造林,改善阿克苏地区的生态环境。轰轰烈烈的春季植树造林,到了夏天——“种下的树大部分都枯死了”,这对于刚刚到任的颉富平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但颉富平并没有就此退缩,而是从此开始了阿克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漫漫新征程。在颉富平身上,汇集了过去与未来、宏观与微观、自我与社会有机体的多重交汇。通过对他的描写,勾勒出阿克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大图景,揭示了我们时代的走向,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趋势。对颉富平的描写,既展示了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这是微观式的,又回顾了阿克苏地区植树造林运动的历史征程,是全景式的、鸟瞰式的——这是宏观式的。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太多的心愿——着力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以身许国、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

 

 

《诗意栖居柯柯牙》发时代强音,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壮丽诗篇,展现了阿克苏人民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与奋斗精神。这种基调是由时代的前进步伐、作家的立场观念及社会意识的整体风貌所决定的。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阿克苏荒漠绿化给予了高度评价。数十年来,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走的就是科学发展、生态发展道路,凝聚了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从艰难中起步,在困境中崛起,终于达到了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高尚境界,铸就了共和国发展的绿色丰碑。这些生动的细节都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基于现实主义的写作立场,《诗意栖居柯柯牙》不可能是乌托邦的写作模态,激昂的人生与现代意识的结合构成了一种整体模型——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化的模式。叙事从这种关系中获得了稳定性,从而也形成一种激昂、奋进的叙事情调。

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厚度,从建国初期写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作品横跨了半个世纪,是一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宏大叙事作品,主题鲜明,立意高远,洋溢着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挚的家国情怀。为了给树浇水,麦麦提依明·阿木提顾不上带孩子看病,匆匆赶往绿化工地,等浇完地赶往医院时,五个月大的女儿已撒手人寰……毕可显退休时,不忍离开柯柯牙,他说这辈子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树,给了柯柯牙……由于采访的深入扎实,像这样感人肺腑的场景比比皆是,给作品增添了浓重的色彩。《诗意栖居柯柯牙》是一曲西部大风歌,风格雄浑苍劲、铿锵有力,对于阿克苏植树造林历史的描述展示了时代发展的整体趋势,讴歌了新疆各族人民富裕和谐的幸福生活。

 

 

《诗意栖居柯柯牙》着力讲好新疆故事,作者笔法细腻,采用了一种全景敞开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勾勒出阿克苏人丰富而饱满的内心世界。在全景式的扫描之外,又用了很大篇幅为奋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阿克苏人绘制肖像。随着植树造林工程的深入开展,一张张面孔清晰浮现在读者面前,他们经历不同,身世各异,但都有一颗赤忱之心,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忘我投入。在这些面孔中,有吃苦耐劳、勤政为民的老站长董战胜,有善于经营、勇闯商海的曾湘娥,有深谋远虑、意志坚定的党员干部颉富平……他们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世代流传。人物是文学的生命,在作品中,一个人就是一个词汇,有他特定的文学内涵,他们的形象千差万别,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柯柯牙精神同构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因为在这一点上的相互贯通,作品中的主人公又衍化为统一的自我——他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时代心声,成为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坚实基础。

《诗意栖居柯柯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厚重之作,摹画了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中的阿克苏人——大写的人,但又不仅仅是阿克苏人,而是囊括了整个新疆、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形象。新时代,生态文明的绿色中国会越来越好,正如文中所说:“这个‘好’,就是生态,更是核心竞争力。”

供稿: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 

地址: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716号
传真:0991-4530421
邮编:830000
电话:0991-4515343
邮箱:xj_wyllyjs@163.com
新疆文艺网小程序
联系我们文联简介| 版权所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ICP备190015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