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金色的胡杨》是由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原创,李龙吟、陈思青编剧,李利宏导演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舞台剧,该剧于四月在新疆话剧团公演,群众反响热烈。此剧是根据南疆“最美村官”刘国忠真实事迹改编成的话剧,以脱贫致富为主题,剧中人物刘国忠时刻不忘初心,恪尽职守,就像一棵千年不倒的胡杨,坚韧不拔,深深的扎根屹立于南疆那片热土之上。几十年来,他带领克科墩村的村民与贫困决战,强村富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全心为民,廉洁奉公的基层村官的形象。
该剧是以村民要求刘国忠连任克科墩村的村支书的事件作为开端,在事件的人物行动中融入了刘国忠与自己的儿子刘立强、女儿刘晓芬的内心冲突的戏。在与儿子和女儿的矛盾冲突中,一层层剖析了刘国忠为何要一心为民,随着人物行动的展开,挖出了深埋在刘国忠心里的内心事件——当年的刘国忠8岁就和亲人到了科克墩村,当时村民们是在他们落难时收留了刘国忠一家。从此刘国忠心怀感恩,他认为,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所以当他面对女儿质问“你到底要不要亲情,你还是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你还是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时,他跌跌撞撞的走近胡杨,向着胡杨诉说,倾吐心中的苦痛,在这场戏的高潮中,刘国忠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升华。升华的这一角色的人格魅力,使得胡杨精神代代传递。这才使这部犹如神来之笔的现实主义题材的原创话剧,有了强烈的现代感和卡塔西斯作用。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重申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文艺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指出,文艺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创作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具有丰富的思想精神内涵、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为人民立传、为时代塑像、为民族铸魂。该剧就是以此为原则,扎根生活,深入到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蹲点采风三个多月,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掌握刘国忠的事迹,从而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和大量资料,才创作出了一心为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感人肺腑的原创精品话剧。
故事以刘国忠的真实事迹为原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全村各族群众共同致富的新疆本土故事,讴歌了刘国忠恪守职责,一心为民真挚朴素的情怀,时时不忘人民二字,事事以人民为中心,在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的模范作用。要把这些楷模写好,推广到更多的群众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从而更好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该剧主题突出,立意高远,还达到了较好的艺术契合,不失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力作。
长在新疆的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就是指刘国忠的当代英雄气概,挑战命运和自然的精神。该剧的剧名“金色胡杨”就已经点出了主题及立意。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启示,更多的则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生命姿态。此剧的情节行动线发展主要围绕着刘国忠做的四个主要事件来展开,作为脱贫的话剧作品,如何能摆脱千篇一律的模样,如何能使题材创作引广大观众的兴趣,避免枯燥乏味的宣讲,该剧则给出了较为合理地阐述和注重对人文关怀的表达。既张扬了刘国忠为革命公义奉献的精神,又适当兼顾了现代个体生命的价值观念。在表现刘国忠精神力量的同时,又强调把英雄模范作为人民的一份子。在对刘国忠的妻子、儿子和女儿的个体生命价值理应被尊重的当下,如何成全刘国忠的大义,该剧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以独特的方式做出了独特的表达。全剧正是以对戏剧创作逻辑的充分尊重,对人性的深层把握,用清晰的结构、鲜明的人物、简洁有力的舞台呈现,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容大气的运用了艺术外化的手段使这部戏显得独具艺术张力。
全剧的导演风格将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恰到好处,懂得运用独特戏剧诗的意象表达。
从整场的舞台样式感呈现和舞台风格感的架构可以看出,导演的文学素养及功底非常扎实,有着对新疆这部原创话剧剧本的深度解读。更让观众欣喜的是,导演在话剧舞台上恰到好处的借鉴了戏曲程式化的表演,如刘国忠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时,导演便在这里加入了戏曲的秦腔来渲染父子之情,使得演员在舞台上抓住这一特点进行了程式化的夸张、强化和超常规的发挥。在每场的开场前,导演巧妙地融入了具有新疆本土现场演奏的音乐作为上下场的情节连接,由此可以看得出导演应是一个一步一个脚印,靠自己的实力走出来的具有诗人气质的导演。但诗人导演的风格若在四平八稳的基础上再突出个性的表达,就更具有艺术的吸引力了。
全剧的舞美灵动多变,灯光创造出的投影手段营造了胡杨林丰富多样的场景与氛围,也将框架式的舞美设置下的胡杨林同表演、舞台空间相结起来,使视觉上更加立体,空间感更加浓烈,那金黄色的胡杨林仿佛使人们置身在油画中。结合刘国忠和女儿在胡杨林相拥的高潮戏,若舞美及时在场景中变换一下灯光,灯光转为红色,落叶也就会变为红色,红色落叶的场景和当时的人物内心情感互相衬托,致使此剧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统一。
朱衡饰演的刘国忠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喜张扬的泥腿子式的好人和好干部,好人的 “好”最不容易演好。在表演方面,从话剧到影视作品,似乎都存在一种怪象,演坏人更容易出彩。其实朱衡的表演功底很好很扎实,举止很利落,对刘国忠这一人物的台词和情绪捕捉得非常准,更能带动与自己演对手戏的演员迅速进入角色,使少数民族的地域语言更富有幽默性和行动性。朱衡的表演打破了以往人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好干部形象的套路,刘国忠这一人物的成功塑造成为老百姓心底认可的村干部,他每次为村民想办法解决困难时,提裤腰带的习惯动作才真正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平凡刘国忠的不平凡的形象。
当下话剧舞台上,表演艺术存在的普遍问题在该剧中也时有出现,舞台上演员表演偏台,一些演员口齿不清,吐字不归音,有音无字,演员缺乏语言的行动性和目的性,与其对手之间没有真实的思考判断和交流适应,直接表演结果。好的演员应该在舞台上产生活的交流和剌激,给对方刺激且接受对方刺激,你来我往,才是好的表演。
该剧契合了新疆当下艺术创作的题材、主题、思想方面的导向和引领,笔者想更多地为该剧目的原创和多样的舞台艺术形式效果点赞!相信经过不断地演出提炼与打磨,此剧一定能够达到更加完善的舞台呈现。祝贺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期望该剧能够越来越好的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从精品走向经典。
供稿: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