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文艺“战疫”扬中国精神
张雪红
文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是时代精神的呈现,是人类情感的出口。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在这场灾难中,受影响和伤害的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家庭,哪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的人民。面对灾难和集体伤痛,文学艺术当仁不让从精神层面进行抚慰和治愈。在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一线,医护人员与死神赛跑拯救生命,在后方,新疆几千名文艺工作者打响了文艺“战疫”的号角,用文艺人的责任和担当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提振全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决心,用艺术照亮人心,擎起照亮世界的希望。
自1月30日至3月31日,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公众号及时更新,共发布49期《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主题文艺作品。在这场文艺“战疫”中,新疆文联共收到诗歌、散文、歌曲、美术、摄影、书法、影视、曲艺等文艺作品1.5万余件。这些数字展现了文艺“战疫”的凝聚力,展示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在特殊时期积极发声勇于担当,是新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彰显中国精神的体现。从首府乌鲁木齐到各地州市,文艺界没有旁观者,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各种形式讴歌这场“战疫”中的英雄、逆行者,平凡而温暖的人和事。
和一线流汗、流泪、献出生命的“抗疫”战线相比,文艺“战疫”是另一条精神抗疫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传递温暖,以文艺作品为载体将中国精神传递到千家万户。在这场特殊的“战疫”中,艺术是凝聚、释放中国精神的强大武器,为百姓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有人单兵作战,有人隔时空团队协作,他们用笔、镜头、音符向“战疫”中的英雄,一线医护人员致敬,向去世者献身者哀鸣、致敬。这些作品一出世就极大鼓舞了“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激励了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新闻媒体、社区工作者和普通民众。
新疆文联党组书记张新生写下了《守望不死的天空》,作家阿拉提·阿斯木写下了散文《钟南山的精神世界》,散文家杨春写下了《与逆行者的隔空对话》,78岁的诗人伊明·艾合买提写了诗歌《致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作家熊红久用诗行表达《信念如山》……每一篇每一首都流淌着真情。画家们用画笔画下了中国精神的践行者,刘建新画了《拂晓》,亚力坤·哈孜画了《信心百倍》,李晓林画下了《赤胆忠心钟南山》, 油画《希望》《睡美人》《天使来了》……一幅幅画作传递着力量。歌唱家夏米力创作了《致敬白衣天使》,音乐人吴核创作了歌曲《爱在行动》,音乐人陈子文写了《爱的力量》,歌手塔斯肯唱响了《等待春暖花开时》……歌声汇聚的爱,传向远方,播种希望。每一件文艺精品都以中国精神为筋骨,以“战疫”中传递中国精神的英雄、普通人为血肉,在创作中注入了文艺工作者的真情。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国精神为世界所瞩目。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新疆文艺“战疫”中的“战士”们,以作品讴歌中国精神,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普通人在隔离中生活,文艺工作者在隔离中创作。因疫情的特殊性,创作面临特殊困难,疫情新闻报道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依据,“战疫”一线人员的朋友圈成为他们的创作素材,身边的真情故事是他们创作的源泉。记录特殊时期的英雄的壮举和普通人的坚守,普通人如何与国家命运相连。在这场全民“战疫”中,白衣战士冲锋陷阵,部队医护人员火速支援,各行各业保障供给,社区工作者守护健康……,他们以自己的行为向祖国表白,向人民表白。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一幅幅画作、一首首歌曲……艺术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让中国精神腾升,振荡着人的心灵,艺术呈现了中国精神在特殊时期所爆发的力量。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灾难中,有的人失去了生命,有的人献出了生命,有的人失去了亲人,有的人与亲人相望相守。文艺工作者传递精神连通情感,把灾难中人的情感在艺术中沉淀,以艺术的手法、形式进行再现,以艺术为媒介连通个体与国家的情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情感,给灾难中的人们传递希望,促进民众团结一心。
如果有一天,人们忘记了这场灾难,忘记了灾难中逝去的生命,忘记了灾难中的英雄和在灾难中承受的痛苦,“战疫”文艺作品将是最好的见证和警醒,它将帮助我们在灾难中反思,在灾难中前行。
作家史铁生说过,用一种精神承载了苦难,我们就胜利了。
众多文艺“战疫”作品承载了爱国无畏的精神,传递了文艺工作者的声音,展现了英雄的气概、胆略、勇气、力量和从容,收获了人民的感动。但客观讲,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如此众多的“战疫”文艺作品涌现,不管是在全国,还是在新疆,都存在质量层次不一的情况。在新疆文艺“战疫”作品中以歌颂类为多,还缺少对灾难的反思,很少触及灾难根源,人对自然的破坏、对立,对人与人心理的变化,人与人距离的改变涉及较少,缺少有份量的报告文学。
文艺评论家张应辉在文章《真诚的抗“疫”文艺创作都值得尊重》一文中认为:“战疫”之下,人心惶惶,文艺工作者坚守本职,不忘初心和使命进行创作,只要有真诚的态度就值得尊重。他的观点得到文艺工作者的赞同。文艺工作者把创作的目光聚焦一线的“战士”,后方的干警、社区干部、志愿者以及众多的人小物,作品里流淌着中国精神的硬核,昭示着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念,展示了前方和后方所有人的奉献和努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考验,这场“战疫”是时代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考验。与以往不同,在这场“战疫”中,文艺工作者无法走近一线和阵地,只能凭借新闻和其他信息渠道去了解、去感知、去寻找创作的支点,创作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困难重重,但文艺工作者们用作品证明,中华民族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无法被隔离的,这种精神在“抗疫”一线随处可见,这种精神借助艺术的力量打通了人心壁垒,让一线、前方、后方所有人的英勇、苦难、无畏、希望和力量在艺术中站立。
艺术家们用自身的担当展示了他人的担当,以艺术的使命展示了他人的使命,用文艺创新书写了英雄帮助患者重生,以自身的敬业赞颂了他人的敬业,用艺术诠释弘扬了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结束“战疫”是众望所归,但艺术会常新,中国精神也将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