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4 年 12 月 10 日,由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主办的“时和岁丰——二十四节气音乐会”在新疆工程学院上演,这是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4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校”项目。音乐会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为创作核心,通过“春之萌动” “夏之热烈”“秋之收获”“冬之静谧”四个篇章,将音乐、文学、民俗与科学知识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律历相合”的文化体系。音乐作为人类情感与自然对话的媒介,与节气文化在哲学、美学与实践层面充分融合,呈现出科学与人文交织的智慧。本文从节气文化的科学内涵、音乐艺术的创新呈现、生态意识的表达路径等方面展开论述,揭示该音乐会诠释自然规律、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艺术路径。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音乐会;科学内涵;创新表达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符号互文、技术奇观与情动叙事/孙瑞
摘要:《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奇迹,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迈入全新高度。本文从“符号—技术—情感”三重维度出发,探析影片实现传统神话现代化转译并注入当代价值的路径。在符号维度,影片对哪吒形象的历时性重构与共时性互文,既突破了《封神演义》《哪吒闹海》的故事框架,又糅合武侠、无厘头喜剧等类型元素,构建出文化传承与类型创新的复合文本。在技术维度,影片通过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对“摄影影像本体论”的真实性解构与“感知现实主义”式的奇观再造,推动了动画电影美学边界的拓展。在情感维度,影片运用“脱域—再嵌入”的情动叙事策略,将哪吒的反抗精神嵌入优绩主义批判与怀旧消费的现代性语境,以缝合代际记忆鸿沟,映射集体情感结构。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闹海》;互文性;技术奇观;情动;感知现实主义
合成生命主题下艺术实践的视觉符号研究/丁蔼雯
摘要:以合成生物学技术为代表的“造物”技术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广泛应用,合成生命的规模化存在已成为事实。在引发生命伦理、技术伦理及安全性等争议的同时,合成生命作为创作主题进入艺术工作者的视野,催生大量相关艺术实践。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梳理合成生命主题的艺术实践案例,通过分析其视觉符号与观念表达的关联性,归纳该主题创作中视觉符号的有效应用方法,并构建分类化方法路径体系。
关键词:艺术实践;视觉符号;合成生命
“具身性”的缺失 :人工智能绘画的反思/李长远
摘要:在绘画创作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绘画的创作方式。传统绘画创作强调的“具身性”,主要包括画家主体的身体在场及其与环境的互动生成。人工智能绘画则表现出明显的“具身性”缺失——既源于创作过程中画家身体经验的缺席,也因技术黑箱化导致的创作过程隐形。人工智能绘画虽提升了作品的产出效率,却消解了作品的“灵韵”特质,更引发艺术作品归属权的伦理争议。现有技术革新并不能真正扩展人工智能绘画的“具身性”,亟须对人工智能绘画的价值体系进行重新审视。
关键词:具身性;人工智能;AI绘画
文学评论 · 《空城纪》评论专辑
主持人语 / 张凡
2024年9月,著名作家邱华栋应邀走进“中国诗歌之城”新疆石河子市,在石河子大学展开学术对话,畅谈长篇历史小说《空城纪》的创作脉络,以及他本人对故乡新疆的记忆与温情。《空城纪》是由译林出版社于2024年7月隆重推出的鸿篇巨制,其创作灵感来源于他的新疆老同学寄赠的石榴。这部作品堪称生于新疆、长于新疆的邱华栋对故乡的深情献礼,凝聚了邱华栋数十载的创作功力,书写了千年历史、千年西域,是一部恢宏而辽远的时空力作。
本期“文学评论”栏目隆重推出《空城纪》评论专辑,共收录四篇文章:沈维琼教授聚焦小说《空城纪》中汉唐盛世的西域古城想象,以色空观和循环论为支点探讨时空的在场和生命的承续,并借说书人式的讲述,解码中华文明的演进逻辑和生命哲学。豆耀君副教授在论述中构建起古都长安与西域古城系列的“双城镜像”,追溯作家邱华栋于历史回溯与现实观照中求索的中华民族精神原乡。宁雨凡同学和高志副教授的文章从小说《空城纪》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切入,穿透历史褶皱,深挖历史尘埃下的女性情感,还原权力漩涡中女性的情感图谱和生存境遇。蒲娟娟同学以“时空重构与文化共同体”为核心视角,深入探讨邱华栋独特的叙事追求,借以展现对中华文明根源的追溯与人性温度的深刻关怀。
优秀的文艺作品犹如一把把精巧的钥匙,不断叩击着人类心灵的铜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世间百态,用真挚的情感编织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特别是字里行间所呈现的那些触动心灵的故事、振聋发聩的哲思、细腻入微的情感表达,在时光长河中缓缓流淌,深深烙印在无数读者的记忆深处。作家邱华栋的长篇历史小说《空城纪》将古城中的人与万物熔铸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实体,蕴藏丰富的历史记忆、文脉传承和情感寄托,映照出千百年来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生动的文学实践。总的来说,以上四篇评论文章着眼不同的研究视角与维度,深入剖析长篇历史小说《空城纪》的文本肌理,共同构建起关于作家邱华栋及其小说《空城纪》丰富而多维的文学表达与叙事空间。
张凡: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
在场与循环:《空城纪》的废墟想象与色空认知/沈维琼
摘要: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通过想象汉唐盛世的西域古城,以色空观和循环论呈现时空的在场和生命的承续。作者通过对西域古城废墟的想象性重构,创造性地赋予特定历史以市声人烟般的在场感,同时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在文学与历史、虚构与真实之间,作者构建了充满智慧的平衡关系,并借说书人式的讲述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与生命存在哲学。
关键词:在场;循环;想象;色空
“梦”回长安 :邱华栋《空城纪》中的 汉唐想象与中原召唤/豆耀君
摘要:邱华栋的长篇历史小说《空城纪》,通过文学书写重构了西域与长安的历史联结,并以此呈现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与精神传承。小说以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弟史公主等历史人物为叙事核心,借助历史器物、遗迹与多重叙述视角,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单一性,赋予汉唐西域历史文化以现代性解读。笔者通过文本细读与梳理发现:其一,《空城纪》通过“双城记”模式(西域与长安)凸显文明对话,以“空城”意象连接古今,打破线性历史叙事,赋予汉唐西域历史文化以动态的文学呈现。其二,邱华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叙事框架,重新阐释和亲公主、戍边将士等群体的历史作用,赋予历史人物现代主体性,展现西域与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深度交融,凸显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连续性。其三,小说融合虚构与非虚构手法,通过文物、鬼魂等非人类叙事主体,构建“历史即当代”的创作观,既复活了汉唐西域的历史现场,也在这个过程中追寻中华民族精神原乡。概言之,《空城纪》的创作实践不仅拓展了历史小说的书写维度,更通过西域这一文化中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的文学路径。
关键词:《空城纪》;西域;汉唐想象;中华民族共同体
情润史脉 :论邱华栋《空城纪》的情感叙事/宁雨凡 高志
摘要:《空城纪》是邱华栋将历史与文学深度融合的尝试,通过“以物传情”的书写方式,让历史文物成为抒发情感的载体,西域的六座古城由此充满生命气息与文化内涵。作者以历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家的敏锐,在探索历史真谛、追寻千年文脉的过程中,讲述中国新疆故事,呈现出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同时,作品深入挖掘潜藏于历史叙事背后的女性情感,分析女性在政治同盟与权力博弈中的主观能动性,还原她们作为真实个体的情感实践。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诗意的文学想象,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当下实现共鸣,搭建了古今之间文化认同的桥梁。此外,《空城纪》还展现了历史褶皱中的情感脉动,深度链接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感,赋予历史以鲜活的生命力。作品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文学魅力,拓展了文学与历史跨学科研究的新视角,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演进的广阔视野和深刻洞见。
关键词:邱华栋;《空城纪》;情感叙事
时空重构与文化共同体 :论《空城纪》的叙事范式革新/蒲娟娟
摘要: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以叙事范式创新重构西域历史书写。作品通过“石榴籽结构”将六座古城的历史碎片装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中短篇集群的经纬交织中实现时空跨越。小说突破纪传体传统:其一,以物象生命体勾连古今,使文物成为历史进程的活性载体。其二,在真实与虚构的互构中,既依托史籍文献,又注入文学想象,创造出“叙述的历史”新范式。作品既以琵琶、牛角等物象的生命化叙事消解古今隔阂,更以石榴籽结构的空间隐喻,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逻辑,为历史小说创作提供新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空城纪》;石榴结构;历史真实;文学虚构;叙事革新
影视干线
中国诗意电影的“物”之生生美学/邴巧梅
摘要:中国诗意电影通过“观物取象”的创作方式,实现诗性真理的升华。在这一艺术体系中,物象被转化为承载生命哲思的审美意象,成为中国美学中生命哲学的重要表征形式,其被赋予三重生命表达维度:其一,作为人类生命体验的外化。其二,作为自在的生命存在。其三,成为人类生命的物化延伸。这种“生生之物”的审美建构,不仅体现了中国美学独特的生命哲学,更通过“物化”的时间维度,将个体生命与宇宙整体诗意联结,最终达成对诗性生命的深刻表达。
关键词:中国诗意电影;生生美学;物象
中国电影的话语建构 :基于《流浪地球》的再思考/杨晓茹 范玉明
摘要:中国电影话语体系的建构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关键路径,这一过程涵盖语境创设、语料整合、叙事创新、话语模式革新、逻辑重构、意义框架搭建,以及话语权建设等诸多层面。本文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实践为案例,基于话语分析视角,探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期从电影艺术层面推动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使中国电影所蕴含的价值体系获得全球观众的广泛认可,从而建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话语表达体系。
关键词:中国话语;电影;《流浪地球》
故乡修辞与在地经验 :近年来青年导演影像中的归乡叙事/任李璐
摘要:“归乡”是中国电影的重要表现主题。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无论是物理意义上的地域家乡,还是心理层面的精神原乡,都在时空变迁中变得模糊难辨,故乡话题因此重回大众视野。近年来青年导演的归乡叙事从时间、空间与主体三个维度出发,既揭示了个体故乡记忆的虚妄性,又在归乡之旅中实现了地方经验的空间生产。这种叙事模式在描摹真实故乡空间的同时,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条寻找精神栖居地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青年导演;归乡叙事;故乡修辞;在地经验
艺术人生 ·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这是我的眼——记摄影家赵兰生的艺术人生/杨春
赵兰生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新疆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克拉玛依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创始会长。
他拍摄野生动物近百种,他真实记录了新疆克拉玛依周边野生动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共生关系,摄影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环球人文地理》等。其作品曾获新疆“天山文艺奖”等近 50 项荣誉,其中,《心境》获新疆第十八届摄影艺术展主题类金奖、新疆第五届“天山文艺奖”、香港第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百佳;《鹅喉羚“安居”新疆油田》获第三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油田精灵》获“中国梦·劳动美”第八届全国职工摄影展铜奖;《野生鹅喉羚的肖像》获第八届金鹤奖全国数码摄影大赛生态类铜奖;《“你没有草也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克拉玛依已有鸟类 120 种》荣获第三十二届(2019 年度)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网络)新闻奖三等奖;《鹅喉羚走进城区(组图)》获第三十届新疆新闻奖(2019 年度)报纸新闻摄影一等奖及 2019 年度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二等奖;《回家》获香港第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动物与花卉摄影系列”精英奖;《油城新客(组图)》获新疆第十八届摄影艺术展优秀奖;《三剑客》获“米泊杯”首届全国野生动物摄影大赛优秀奖;《晚霞中的盘羊》获第二十一届全国艺术摄影大赛风光摄影类优秀奖;《我身边的野生动物多了》获 2019 年地市报新闻摄影作品二等奖,等等。
墨韵寄诗风——记书法家范振斌的艺术人生/任茂谷
在当代文艺界,能于诗词与书法领域双璧同辉者,实属难得。范振斌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以笔墨为舟、以诗心为帆,在传统文化长河中执着前行的求索者。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学熏陶,于柳体碑帖中锤炼笔墨筋骨,在古典诗词里涵养精神气韵。他始终以“格物致知”的严谨与“寄傲南窗”的洒脱,将理性思维融入书法布局,把生活的细腻感悟凝练成诗词意象。其书作刚柔并济,既有古法筋骨,又含时代新意;其诗词格律工稳,既承唐宋遗风,又注 当 下 情 怀 。 无 论 是 书 法 长 卷 ,还 是 格 律 佳篇,皆彰显了他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热忱。范振斌的艺术人生,是诗与书的和鸣,是古与今的交响,更是一位文人对精神原乡的永恒守望。
大舞台
价值视域下中国话剧表演评价问题的探究/陈冬睿
摘要:话剧作品完成后往往需要接受观众、学者的多维评价,这些评价是主体基于自身立场、认知与标准完成的。评价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颠扑不破的标准,细化至话剧表演的评价,其更被置于一个开放与流动的体系之中。在进行话剧表演评价时,需从内部技巧、外部技巧、风格体裁感及演员的创作个性等创作特性角度,揭示话剧表演艺术本体的多维性与复杂性。同时从观众的主体需求出发,探讨中国观众对话剧表演艺术的审美期待,逐步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话剧表演艺术评价体系,为更多话剧演员成为话剧表演艺术家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话剧表演艺术评价;价值视角;客体特性;主体需求
舞剧《平潭映象》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李燕
摘要:本文以杨丽萍导演的舞剧《平潭映象》为研究对象,从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双重维度展开系统性探究。通过剖析,深度挖掘平潭地域文化、海洋文明、闽台文化交融等多重文化要素,全面揭示该舞剧的审美特质。并深入阐释其在艺术创新方面对当代舞蹈发展的突破性贡献,以及在文化传播层面对地域文化传承的示范效应,最终确立《平潭映象》在当代中国舞蹈谱系中的坐标意义。
关键词:《平潭映象》;杨丽萍;艺术价值;文化内涵;杨氏美学
视觉21
色墨共生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以色论道”/管予默
摘要:“道”作为中国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其“道法自然”的思想内核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色彩观念与表现形式。本文以“以色论道”为主线,通过梳理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使用的历史演进轨迹与哲学根基,发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色彩以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道”的载体,展现出其超越视觉表象、承载宇宙观与生命观的艺术价值。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绘画以“墨分五色”“计白当黑”等艺术语言,将色彩运用升华为哲学思想的载体,并在文人画的发展中逐步形成区别于西方科学色彩观的“大色彩观”体系。这一研究不仅深化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文化内涵,揭示了中国传统绘画“以色论道” 的独特魅力,更为当代艺术创作与理论建构提供了传统哲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以色论道;笔墨;色彩;以墨为色
语图互文视野下的《红楼梦》图像比较研究/叶巧辉 庞海音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其文本在图像化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视觉表达系统。本文以程甲本、双清仙馆本和改琦《红楼梦图咏》三大代表性版本为研究对象,聚焦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三个人物绣像,运用语图互文理论探讨文学与图像的转化过程。研究发现,三大版本分别呈现出“具象转译”“符号重构”和“意境写意”三种模式。这些差异既反映了高鹗维护封建礼教的意图、书商的逐利行为与文人的审美趣味的区别,又共同拓展了文本的阐释空间。研究表明,《红楼梦》图像化实践本质上是一种受制于技术条件、时代思潮与接受群体的跨媒介再创作,其图像系统既依附文本又具有独立表意功能,通过“语图共生”的互动关系持续激活经典文本的生命力。
关键词:《红楼梦》;语图互文;文学图像化;接受美学;视觉叙事
丝路艺苑 ·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牧歌美术作品
牧歌(1927.8—2013.5) 本姓穆,字默也,甘肃天水人。著名国画家、版画家。1953 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新疆山水画研究会会长、第一届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1958 年出席全国美术工作会议。1979 年出席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95 年被新疆文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美术家”称号,颁发“金驼奖”;1996 年被中国版画协会授予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2006 年被授予“中国文艺杰出成就艺术家”称号。部分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天津艺术博物馆、上海出版社、安徽省文联、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管理局等机构收藏。
刘建新书法作品
刘建新 1973 年出生于新疆喀什市,祖籍安徽。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职业道德行风建设委员会委员、新疆书法家协会副主席,2015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四个一批”文化领军人才。 荣获 2003 年首届“杏花 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2003 年“气韵东方”别克君威全国书法篆刻一等奖 、2004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文艺奖”、2005 年纪念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0 周年“高恒杯”全国书法大赛铜奖、2006 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一等奖等,作品入选首届、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八、九、十二、十三届(进京)全国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书展 40 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