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艺术(汉文)》2025年第2期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2-07

艺术与科学 

人工智能与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革新和挑战 / 王孟淇 

摘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在“微时代”推动了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双重变革。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革新了文艺创作的主体性,突破主体性与技术自主性二元对立,展现其作为人类“具身”组成部分的技术属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冲击,模糊了事实与虚构的边界,改变了文艺创作的现实土壤。在这一背景下,现实主义文艺作品需要坚持事实与虚构的多重边界,以现实为指称对象,关注虚构人物的真实性质。应在迎接媒介技术变革的同时,保持文艺批判性,彰显人类主体价值,为现实主义文艺的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微时代;现实主义;后人类主义;事实与虚构

人工智能在播音主持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探析 / 陈冬睿 

摘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算法的持续优化,人工智能主播逐渐展现出具身性与虚拟性相结合的特征,与人类的互动愈加逼真且连贯,其高仿真性正促使现实与虚拟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主播的出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人类劳动力,进而推动人机协同模式的形成:一方面,人工智能主播凭借自身在效率和精确度上的优势,可以直接承担部分播音主持工作;另一方面,真人主播与人工智能主播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播音主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播音员和主持人需着力提升口语传播的辨识度与情感感染力,以充分发挥其区别于人工智能主播的主体性优势。

关键词:人工智能主播;人工智能情感主持人;语音合成技术;人机协同


文学评论 · 天山文学奖专辑 

首届“天山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乌鲁木齐举行 / 王兴瑞 

备受关注的新疆文学领域最高奖项——天山文学奖完成首届奖项评选工作,2024年12月20日晚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颁奖典礼。自治区党委书记、兵团党委第一书记、第一政委马兴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等,与疆内外文学界嘉宾欢聚一堂,共度“天山文学奖之夜”。 

“崛起的文学天山 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专家发言摘要 

2024年12月21日上午,“崛起的文学天山 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文学创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隆重召开。此次座谈会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来自全国的文学专家学者、新疆本土作家及文化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文学创作的方向与路径。

这次座谈会是天山文学奖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总结成果、开拓未来的双重使命。作为对天山文学奖的延伸与深化,此次座谈会旨在通过对民族文学创作现状的深入探讨,为新时代新疆文学创作注入新动力。会议主题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文学创作的互动关系。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新疆文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空间,而新疆文学的发展也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梳理和总结近年来新疆文学创作的实践经验,座谈会试图进一步明确新疆文学在全国文学格局中的定位,强调其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发展中的文化担当。

呼唤“新西部文学”出场 / 邹赞 

对新疆文艺界而言,2024 年最具影响力的文艺事件,莫过于天山文学奖的评审和颁奖。从参评作品征集到获奖名单发布,天山文学奖坚持公平、公正、高效的评审原则,以鲜明的导向性、权威性、开放性和前沿性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这次评奖是对新时代新疆题材文学创作 的一次集中检阅和推介,获奖作品既有经受历史洪流淘洗的名家名作,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人新作。“大浪淘沙始见金,风云际会玉龙吟!”新疆文学乘着评选“天山文学奖”的东风,在新时代语境中绘制出一幅文学天山崛起的盛景图,一方面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讲好新疆故事提供文艺路径,另一方面通过题材内容、文化符号、美学风格的创新实践,为“新西部文学”浮出地表提供了新疆经验。 


影视干线 · 《昆岗的号角》专栏 

电影《昆岗的号角》首映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 李建强 宋悦 整理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展示文化润疆的影像成果,传承弘扬新时代兵团精神,2024 年11月25日下午,电影《昆岗的号角》首映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益天洋酒店六楼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新疆电影家协会、《新疆艺术》杂志社、新疆爱森电影制片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屹立于边疆大地上的精神丰碑——理解兵团题材电影《昆岗的号角》的三个向度 / 张锐芩 张凡 

摘要:兵团电影在艺术创作中,承担着讲好兵团故事、塑造兵团形象的重要使命。《昆岗的号角》作为一部兵团题材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生动展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以及多样的社会风貌。影片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成长经历,传递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通过情节推进、象征性元素的运用及兵团文化的银幕展现,构建出丰富、立体且感染力强的兵团形象。影片深入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故事,深刻诠释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其故事和人物不仅让兵团的历史与文化得以延承与弘扬,更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为兵团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人类共通情感;兵团形象;兵团精神

电影《昆岗的号角》中科技母题的叙事分析 / 刘晶晶 朱贺琴 

摘要:聚焦科技母题是影片《昆岗的号角》最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反复出现的科技活动、科技参与者、科学精神等典型科技母题作为影片的叙事要素,突显了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影片以丰富的镜头语言放大科技美细节,在科技活动中塑造角色,用时空对比与今昔对比的线性叙事结构,强调科技在兵团棉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创新创造优势。在对科技美与科技力的视觉呈现中,影片中科技母题的审美价值通过科技体验、科技实践、科学精神层层叠加与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科技情怀的提升,让充满科技自信的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关键词:《昆岗的号角》;科技母题;叙事分析

电影《昆岗的号角》叙事特征 / 苏童 吴玉霞 

摘要:《昆岗的号角》是一部以新疆棉花机械化生产为主线,讴歌新时代兵团精神的主旋律故事片。影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棉花采摘现代化进程为创作原型,塑造了时代大潮下众多丰富立体的兵团人物形象,以意蕴深厚的审美意象丰富电影语义表达,在新疆电影叙事层面实现了创新突破。影片深入挖掘三代兵团人的使命担当,着重刻画兵团二代与兵团三代间的代际传承,达成审美教育、审美认知与审美娱乐的三性统一,成为“文化润疆”的经典范例。文章从电影叙事的角度出发,分析影片《昆岗的号角》中兵团精神的有效传播、意蕴丰富的审美意象,以及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昆岗的号角》;电影叙事;主旋律电影;兵团精神


艺术人生 

愿做洞庭湖中最璀璨的珍珠——记湖南一级作家谢璞的艺术人生 / 李丹莉 

谢璞,一级作家,历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团专职成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湖南省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小溪流》杂志主编;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执行主席;湖南省第三届、第五届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协第七届常委。他还曾担任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儿童文学奖评委、毛泽东文学奖首届评委会评委,发起成立湖南省寓言协会,并组织设立了张天翼童话寓言奖……他是国务院颁发的首届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89 年 12 月至 1990 年 1 月,他担任中国作家访问缅甸代表团团长,为中缅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桥梁。


大舞台 

话剧《昆仑之子》刍议 / 杨林 刘慧杰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话剧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新疆艺术学院倾力创作的原创话剧《昆仑之子》,凭借深刻的主题内涵、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及精湛的艺术表现,荣获国家艺术基金2023 年大型舞台剧及作品创作资助项目的入选资格,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文章将对该剧的艺术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其在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积极能量、促进观众思考等方面的独特价值。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其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为未来的话剧创作提供宝贵的参考与借鉴,助力话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话剧;《昆仑之子》;人物塑造

中华武术的历史传承与舞蹈艺术的美学创新——原创舞剧《咏春》价值勘探 / 周思明 

摘要:舞剧《咏春》在文化形象塑造层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将咏春拳与舞蹈相结合,该剧创造出既有武术质感又有舞蹈美感的“咏春舞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剧中出现的香云纱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元素,不仅在服装设计中有所体现,其制作工艺也被艺术化地融入剧情,增强了剧目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美术与舞蹈动作,舞剧《咏春》展现了武术与舞蹈交融的艺术高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力量。该剧不仅以叶问的故事为线索弘扬中华武术精神,还通过现代舞蹈语言讲述平凡人创造不平凡传奇的奋斗历程,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艺术魅力。

关键词:舞剧《咏春》;中华武术;舞蹈艺术;美学创新;价值勘探

浅析舞蹈作品编创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 帕提古丽·吾布力卡斯木 

摘要:舞蹈是一种独特的非语言情感表达方式,通过身体语言、动作设计、空间布局及与音乐、灯光等艺术元素的融合,传递出丰富且深邃的情感内涵。本文从舞蹈情感表达的基础理论入手,探讨情感的定义与分类,以及舞蹈与情感之间的深层联系;重点分析了舞蹈编排中情感表达的技巧,包括动作设计、空间布局以及音乐灯光的运用。通过《天鹅湖》和《红色娘子军》两个经典舞蹈案例,深入剖析了情感表达在舞蹈中的具体体现。最后,文章还讨论了现代舞中情感表达的新形式、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情感表达中的应用,以及跨文化语境下舞蹈情感表达的多样探索,力图展示舞蹈情感表达的创新路径与未来可能性。

关键词:舞蹈情感表达;编排技巧;艺术语言


视觉21 

从“移家去”到“桃源往”——沈周桃源图中“游”的精神与“桃花源”审美空间的生成 / 王一帆 段宇年 陶子越 

摘要:沈周的桃源图以“游”的姿态描绘画面,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以“远游—追寻—回归”为主线的“游”空间叙事结构场景相似。沈周桃源图之“游”,将原本客观的地理空间转化为精神空间,进而生成“桃花源”审美空间。“桃花源”是“游”的精神之感性显现,是自治自生、自得自乐的理想审美空间。

关键词:沈周;“游”;桃源图;审美空间

“秦岭—淮河线”视阈下新疆人物画的发展初探 / 靳小勇 

摘要:“秦岭—淮河线”是我国南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分界线。近年来,围绕“秦岭—淮河线”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学术探索相对较少。本文试图以“秦岭—淮河线”视阈观照历届全国美展人物画金奖作品,分析新疆人物画的发展进程,探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内在逻辑规律,阐释新疆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对人物画创作的影响,并从中总结新疆国画发展的优势和潜力,进一步丰富新疆现当代美术力量体系。

关键词:“秦岭—淮河线”;新疆;人物画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 丝路艺苑 

陈德高摄影作品 

陈德高:1957年3月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新疆摄影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自摄影以来,多幅作品刊登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国家地理》等杂志,并获得国家级及自治区级奖项。作品《绿色交响》获首届锦绣中华(金鼎)全国风光摄影比赛银奖;作品《峦》获香港第1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银奖;作品《跋涉》在第 28 届全国摄影艺术展中入围;作品《家园》获香港第14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类动物及花卉摄影精英奖;作品《裂变》在中国第19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中入围。

张琦书法作品 

张琦:1974年生于甘肃临洮,石河子大学美术系毕业。新疆文化馆研究馆员,书画家,文化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书法院副院长,新疆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新疆书法家协会理事,乌鲁木齐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国画院、任伯年纪念馆特聘画家。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出版有《张琦书法集》《张琦书画集》。

地址: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716号
传真:0991-4530421
邮编:830000
电话:0991-4515343
邮箱:xj_wyllyjs@163.com
新疆文艺网小程序
联系我们文联简介| 版权所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ICP备190015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