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与科学
人工智能编舞赋能舞蹈创作高质量发展:机理、核心、方向 / 邓元范
摘要:人工智能当前正加速赋能过往 被视为人类专属的创造性领域,成为助力舞蹈创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本文 从人工智能编舞的情感性与创造力两个维度建构其促进舞蹈创作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分析框架,再基于人工智能编舞背景探讨其赋能舞蹈创作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并提出实践方向。研究表明:只有充分借助人工智能提升舞蹈创作的各环节、各要素,及时跟进国际前沿创作技术,在创新舞蹈创作模式、优化舞蹈与计算机艺术设计融汇机制上发力,才能使这种不同于传统艺术创作的新创作范式成为推动我国舞蹈创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加快形成人工智能编舞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新动能。
关键词:人工智能编舞;舞蹈创作;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与科幻文艺:对主体性困境与技术哲学的新思考 / 柯璐
摘要:以 ChatGPT 和 Sora 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当下技术变革的“事件”之一,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对人类“主体性的黄昏”的恐慌。不少科幻文艺作品为探寻技术变革与社会心态提供了重要视角,通过语言存在论和虚拟媒介两条路径,表达了对主体性困境的迷思,切中当下的社会心态。同时,这些科幻文艺作品文本中对技术未来和人类文明的哲学思考,也为我们讨论主体性打开了新的阐释空间。无论是在科幻文艺作品中还是在当下的人工智能技术现实中,对主体性的思考不仅仅意味着对“人”之本质的辨析,还有对技术背后的伦理乃至资本、算法权力的新认识。
关键词:人工智能;科幻文艺;主体性
数学启蒙故事《荒岛历险》的科普叙事特征 / 刘玉杰 刘怡
摘要:李毓佩教授的青少年数学科普故事《荒岛历险》,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普及巧妙融入荒岛叙事,是一部知识性、思想性与文学艺术性彼此融通的数学科普典范之作。知识性主要指数学知识的普及,呈现出科学性、广博密集性、趣味性、高阶性四个特点。思想性主要指数学思想与数学精神的传达,主要体现在以经验归纳法为主的数学方法、以数学证明为载体的实证主义精神、数学科普与爱国主义精神的结合,以及“为世界建立模型”的数学思想四个方面。数学叙事与文学叙事共同构成了《荒岛历险》的文学艺术性,数学叙事回答的是主人公罗克怎样解决数学难题的叙事层,文学叙事讲述的是罗克如何帮助神圣部族找回宝藏的叙事层,两种叙事彼此推动,共同推进这部数学科普作品的叙事进程。
关键词:李毓佩;《荒岛历险》;数学知识图谱;数学叙事;文学叙事
文学评论·新西部文学典型案例分析
主持人语 / 邹赞
在新西部文学的文化图景中,诗歌、小说、散文熠熠生辉,已然形成相对成熟的作家群体与文本谱系。报告文学因其鲜明的跨文类特质,游走在新闻报道与小说叙事之间的美学风格,成为揭橥历史风云、记录时代变迁的晴雨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反映社会思潮变迁、调适大众审美心理的重要功能。报告文学素有“文学轻骑兵”的美誉,呈现出“报告性”“新闻性”“文学性”三大突出特征,这也使得其较之其他文学类别能够更加迅捷介入现实生活,推动文学创作参与、见证乃至反思个体人生命运和社会历史进程。随着审美泛化程度日益加深,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生态遭遇持续性重构与重塑,文学文类的“三分法”或“四分法”面临失效,跨文类、跨媒介、互文本成为文学生产的新业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报告文学”逐渐蜕变为一个“空洞的能指”,其所负载的文化使命由诸如“新闻小说”“纪实文学”“非虚构写作”代为履行。但不管命名、指称、形式结构如何变化,“报告文学”反映时代潮流的镜像功能、介入现实的批判意识、讲述个体生命经验的见证角色,使其始终保持历史的“在场”,成为凸显文学与社会现实保持密切关联的重要触媒。
如果将新疆当代文学比作一个宛转悠扬、斑斓多姿的和声,那么报告文学就是其间一记扣人心弦的音符。这些音符的谱写者,既有孟驰北、丰收、矫健、吴连增等名家,也有任茂谷、杨春、雅楠等后起之秀。作为报告文学的忠实书写者,丰收三十多年来聚焦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历史,以“大情怀”观照“大时代”,以“大视野”展现“大格局”,既有对革命英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热情讴歌,也有对兵团军垦老战士的真诚赞美,还有对可可托海精神、“棉的中国传奇”的生动呈现。
本期文学评论栏目特别组织“丰收报告文学评论专辑”,张凡、张钰尧聚焦丰收近期创作,认为其在“时代真实”与“文化理想”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点,形塑了虚构与非虚构叙事之间的张力,在呼唤和复写崇高叙事的同时,倾注了强烈的人文关怀。薛皓泽着重分析了丰收荣获鲁迅文学奖的作品《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从文体特征、艺术特色以及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的作用出发,分析其作为报告文学的“纪实”价值和“文学”价值。张舒雅以《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为文本对象,从记忆诗学角度分析口述史这一非虚构写作类型的审美内涵,探究该书对于传承可可托海精神的重要价值。入选的三篇论文围绕丰收近期报告文学创作,文本细读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绘制出新时代新疆报告文学地形图的一隅。
邹赞: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主任,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历史·时代·命运: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论近年来的丰收创作 / 张凡 张钰尧
摘要:作为享誉当代文坛的兵团作家,丰收近年来的创作在历史、时代、命运、真实与想象的交织中呈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一段时期以来,作家丰收在“时代的真实”与“推演出理想”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点,生成了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特别的叙事张力,奏响了时代之下历史与命运的交响曲,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在大时代背景下,丰收在其充满创新精神的文学实践中,拒绝机械的自我重复,其对正在消逝的崇高的复写与呼唤,无疑是补足现代人“精神之钙”缺失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故乡;兵团叙事;
《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铸剑为犁”的拓荒者之歌 / 薛皓泽
摘要:2018 年,丰收的长篇纪实性报告文学《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荣膺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报告文学奖。全书共六卷 28 个章节,依次刻画了解放军、起义部队、屯垦女兵、农业生产者、戍边卫士以及边疆建设者等六类时代拓荒者群像,以其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成为兵团报告文学中的典范之作。本文以《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为文本分析对象,通过分析其文体特征,揭示其对纪实性文学创作的影响,阐释其作为报告文学的艺术特征及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并借此探询丰收报告文学艺术观的若干 面向。
关键词:《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丰收;报告文学
非虚构写作与记忆诗学——以《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为例 / 张舒雅
摘要:丰收近期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是其系列纪实作品中的又一力作,作家以诗意的语言再现了可可托海矿产事业的发展及其对国家的重要贡献。该书立足田野调查与口述访谈,用一段段鲜活又真实的记忆串联起了那段峥嵘岁月。本文从记忆诗学角度切入,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口述史这一非虚构写作类型的审美内涵,进而探究丰收新作的现实意义与文化价值,以及对传承可可托海精神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记忆诗学;《太阳是一颗种子:寻找遗失的可可托海》
艺术人生
赤子之心 至诚之道——记叶永烈先生的艺术人生 / 徐彦利
叶永烈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专业作家,且风格多变,既写科普作品又写科幻文学,还写小品文、散文、随笔、游记、传记等,他的 35 篇文章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他是研究者,对科普、科幻的研究细致深入,在论文中能言前人所未言,学术观点严谨周到;他是导演,拍摄过《红绿灯下》,并获最佳科教片奖,著有介绍电影制作过程的《电影的秘密》;他是编剧,写过《美猴王》《神笔大侠》《中华五千年》等剧本;他还是记者,曾远赴自然条件恶劣的罗布泊,零距离追踪科学事件,拍摄了大量照片并持续报道。他处处涉猎,又能处处开花,很难定位哪个领域的成就是他人生的巅峰。但可以明确一点,他是中国当代科普与科幻创作的奠基者之一,受其启发,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循着他的作品走进对科学的探索之中。
科幻科普界的“拼命三郎”——记科幻科普作家董仁威先生的艺术人生 / 木子 泽承
董仁威 ,1942 年生于重庆 ,1968 年研究生毕业于四川大学细胞学专业,历任成都制药四厂副厂长、成都儿童营养中心主任等。董仁威是中国知名的科普科幻作家、活动家,现担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荣誉理事、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和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以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联合创始人、监委会主席。
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董仁威就在业余生活中进行科普和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 102 部作品,作品广受赞誉。其科普作品代表作有《遗传工程趣谈》《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等,科幻作品代表作有《分子手术刀》《三星堆迷雾》《中国百年科幻史话》等。2008年,董仁威作为联合创始人,先后成立了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和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依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他带领团队成功举办了 15 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并创建“少儿科幻星云奖”,为中国科幻事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影视干线
论电视剧《新生》的叙事结构与叙事手法的承续、整合与创新 / 赵刘昆
摘要:电视剧《新生》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及其呈现的人性主题都有其独到之处。在整体的叙事结构上,该剧融合了小说集《十日谈》中典型的嵌套结构和电影《罗生门》中典型的缀合结构,通过“共享道具”和特殊叙述者的设置,形成了一套结构严密、情节紧凑、细节丰富的嵌套—缀合结构。在叙事的逻辑结构上,该剧采用了一种基于反转性的“同故事重叙”结构,构造出一套反转—回环的叙事结构,其叙事的基本逻辑是“假象制造与真相揭示”。在细节与局部处理上,该剧同样做足了功夫,通过封闭性叙事空间的创设、寓言性写作方法和辩证的隐喻性叙事手法的使用,该剧的叙事深入欺骗与背叛、审判与救赎这些缠绕着永恒的哲学命题。
关键词:电视剧《新生》;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审判与救赎
新世纪中国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的影响因素与模式类型析要 / 牛鹤轩
摘要:网络文学是一种深度绑定、依赖网络技术进行传播的新式文学样态。其内容是更加符合大众文化审美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样注重娱乐效果的影视作品,必然会与网络文学形成市场属性、政策属性和文化属性三重“互动症候”。“改编”则是将这种“互动症候”的潜在势能进行最大化扩掘的方式之一。在这个 过程之中,相关外在与内在的影响因素,合力支配着相关作品的各类效益收获的可能性。同时,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作品模式类型的确立,也极具效率地迎合、填补了当代受众的心理期待。
关键词:网络文学;IP剧;影视改编;影视文化
《昆岗的号角》:新疆形象的影像建构研究 / 陈禧禄
摘要:电影《昆岗的号角》以纪实的画面和感性的配乐,展现了新疆昆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其诗画一体、声画同构的电影技巧,让观众在笑与泪中领略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风风雨雨、兵团精神的磅礴力量,以及新疆持续向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本文旨在从叙事技巧、叙事层次、符号表达三个方面解析电影《昆岗的号角》如何运用东方美学的诗意思维实现新疆形象的影像建构。
关键词:《昆岗的号角》;新疆形象;影像建构
大舞台
以“舞”至“观”——中国当代舞剧文学表达与传播路径探微 / 殷红
摘要:近年来,中国当代舞剧的创作与演出呈现繁荣景象,越来越被重视的叙事策略和文学表达是其取得进步的支撑。处于鼎革之际的中国当代舞剧,置身于国际化视野和“大戏剧观”背景之中,舞剧剧本的文学创作,也正在经历着全方位的叙事嬗变与传播转型,从“固本”走向“求新”,从“传统”望向“现代”。因而聚焦中国当代舞剧的文学观念表达和文本叙事传播研究,研究其从“舞”到“剧”的剧本文学编创理念,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
关键词:舞剧文学;剧本;融合叙事;跨界传播
舞剧《唯我青白》的审美表达与精神感召 / 林扬帆
摘要:舞剧《唯我青白》以深厚的东方美学为基础,巧妙融合宋代瓷器文化与舞蹈艺术,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通过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舞剧在视觉与精神层面重塑了“美的经验”。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制瓷工艺之美,还通过对制瓷工匠精神的礼赞,激发了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舞剧艺术中,《唯我青白》充分发挥了其美育价值,促进了精神品格的提升,它以生活美学为基础,助益重构人 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唯我青白》;身体美学;生活美学;审美;美育
视觉21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风的在场性研究 / 叶莉
摘要:过去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研究,学者往往最先关注作品的门类、材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艺术手法等,这些研究主要依托于美术作品的物理属性,蕴藏在作品物理属性背后的其他性质则容易被忽略。有一个因素一直贯穿于美术作品的表达之中,却尚未被学者所重视,那就是美术作品中的风。风无形无色无味,在美术作品中必须依托其他物象才能得以表达,风在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作用远不止于彰显环境,其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营造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风;在场性
宋代纺织题材绘画中的女性形象探微 / 崔凯歌
摘要:纺织题材绘画作为以描绘纺织女性为主的画种,在宋代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此类绘画既蕴含着传统质素,沿袭传统纺织绘画中的贵族女性形象,又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注入“朴拙之色”,将关注重点移至平民女性。与传统纺织女性题材所表现的宫闱丽人、贤德后妃形象不同,这个时期的平民纺织女性题材包含更加广阔的社会时事内容, 涌现出世俗化的审美新特性。本文结合宋代的历史、文化及政治背景,以纺织题材绘画中的女性为研究对象,旨在审视宋代女性在封建伦理秩序构建中的角色与地位,完善当下对宋代纺织题材绘画中女性形象的认知。
关键词:宋代;纺织题材绘画;平民女性
中插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丝路艺苑
马占彪油画作品
李长忠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