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 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专刊 | 高天龙 :鹰隼之歌(长篇报告文学连载)​
作者:  来源:西部杂志社  发布日期:2021-07-23

这又是一次出征,是继前一年中国与巴基斯坦重新勘探划定新边境线的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的秋季。 

这次是由边防连12名官兵组成,还有新疆军区、喀什军分区有关部门的领导,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一名牧工及35头牦牛,向着边境线出发了。 

与往年一样,先从吾甫浪沟进去,走不远是成片成片的灌木丛,再往前是没有植被的戈壁滩,进了戈壁滩就是两座山夹着一条河。两座山距离约40米宽,从这里一直延伸到铁干里克达坂。道路变窄了。翻越达坂之后,是绿草茵茵的平地,有潺潺小溪日夜不停地流淌,有各种鸟在欢唱,一直往前走是乱石滩,又一座达坂…… 

当他们走出60公里后的9号界碑时下起了暴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抬头看天。雨水打在他的脸上,他几乎睁不开眼,雨水顺着面颊流湿了上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用一只手不停地抹去雨水,双眼向西边看去。西边黑了半边天,预示着要有更大的暴雨,他立即对营长刘国庆说不能往前走了,否则大家的生命会受到威胁。 

  

刘国庆对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建议置之不理,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上级有命令,必须走!”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坚持说:“命令是命令,也要看实际情况啊。” 

刘国庆一脸严肃地说:“不管什么实际情况,我只管执行命令。”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用双眼瞪着他:“那战士的生命你也可以不管吗?” 

刘国庆回击道:“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你懂吗?”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气愤地说:“你执行的是狗屁命令。” 

刘国庆想不到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会这么蔑视他,生气地说:“你竟然敢蔑视我的上级,太过分了。”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感到刘国庆太死板了,他好言劝道:“刘营长,真的不能往前走了,你听我的不会错,暴雨大了,山上的石头会砸下来的。” 

“为什么要听你的?你要是害怕可以回去,不要影响我们执行任务。”刘国庆说。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听了刘国庆这些话,头也不回地往回走,那位牧工也跟着走。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你留下,给他们看牦牛。” 

他走了…… 

暴雨更大了,他的心揪得更紧了。走着走着,想起了每次出门前父亲说的话,边防官兵们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自己不能因为刘国庆的话而赌气,这是拿官兵们的命当儿戏。 

已经走出去一公里路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又折了回来。 

“你咋又回来了?你不是走了吗?”刘国庆拿话噎巴依卡·凯力迪别克。 

“如果就你一个人,我不会管的,还有这么多官兵,我不能不管。”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毫不客气回敬道。 

“你管得了吗?”刘国庆一点都不让步,“我们要继续前进了,看他们听谁的?” 

队伍又行进了,暴雨继续下着。 

走了5公里之后,从山上飞下来一块石头,把一个正跨在牦牛背上的战士的腿砸出血了,飞石又把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后脑勺砸了,他两眼一阵发黑,从牦牛背上掉下来。 

这时,喀什军分区的部门领导狠狠批评了刘国庆不听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规劝。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怒火万丈,塔吉克人倔强、彪悍的性格充分展现出来,他站起来冲到刘国庆面前,狠狠抽了他两巴掌,边抽边说,“看到了吧,战士被砸伤了,一句话都不听劝,就会执行死命令,如果有战士被砸死怎么办。” 

话音刚落,山上的石头不停地砸下来,官兵们来回躲着。 

卫生员给那个受伤的战士和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包扎好伤口。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问刘国庆,撤不撤,刘国庆依然不下撤退令,喀什军分区领导毫不犹豫地说,往回走。 

大腿流血的战士已经骑不了牦牛。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到灌木丛里砍下不少灌木,扎成一个担架,垫上枕头,把受伤战士抬到担架上,盖上大衣,几个战士抬起担架撤退。 

队伍在一块平地上停了下来。那个受伤的战士一直在呻吟……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这个战士必须送下山,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军区、军分区有关部门领导对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意见很重视,在让谁送受伤战士下山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大家一致认为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不能去,因为他也受伤了,怕路上有危险,他又是向导,而在场的人都是第一次巡逻,不熟悉地形。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坚持由他送,他的理由是下山的路没有人熟悉,只有他认路,不熟悉路的人走错路的话,不但救不了受伤的战士,还会让送的人出现危险。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领导们反复交涉,他们很为难。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急红了眼:“再争下去,耽误受伤战士治疗咋办?” 

这时,受伤战士的呻吟声变成了大声喊疼。 

“你们听听,再不送就来不及了,还商量啥呀。”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已经忍无可忍了。 

领导们终于作出了最后的决定,由营长刘国庆率两名战士和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起抬着受伤战士下山。这时候已经是下午4点,他们抬着担架,一路小心翼翼地急速往边防连营地赶。 

傍晚时,终于到达营地。军医立即给战士动了手术,说再晚送一小时就没办法救治了。 

在营地的团长要求送人的4个人连夜返回,因为军区、军分区来的领导和战士都是第一次上边境,怕遇到危险没有处置能力。 

军医却拉住他说:“巴依卡的伤也必须手术,不能走。” 

团长为难了,不知道该让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留下还是走。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自己的伤不用手术,重新上些药包扎一下就行,再带些吃的药就可以走。 

军医说会留下后遗症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也顾不得什么后遗症,他着急地想赶回边境线。 

团长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决定感动得流泪,多么好的向导啊。团长上前抱住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眼泪哗哗往下流。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也哭了,他说:“我不管是军区来的还是军分区来的,我想到的全是一条条生命。” 

后来,每当阴天,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头就会疼得痛不欲生,当时没有及时手术的脑伤给他留下了终生的后遗症。 

而那个战士由于送的及时,转危为安。伤好后回到了部队,从班长一路升迁到排长、连长、营长,直至转业。 

这个战士叫赵永杰,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认为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挽救了他的生命,他一生忘不了这个救命恩人。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无论他的工作和生活地点怎么变动,都一直和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保持联系。2021年1月5日拉齐尼·巴依卡为抢救落水儿童牺牲,赵永杰得知消息后,给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打来电话慰问,并捐了款,这让老人很受感动! 

当然,这是后话了。 

  

那天,他们连夜返回宿营地时,军区、军分区的部门领导高兴坏了,看到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后他们就觉得有了主心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发现官兵们一个个冻得浑身发抖,马上收拢牛粪,浇上柴油,点燃火堆。 

边境线上的官兵也安排妥当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想想自己白天太冲动了,就走到刘国庆面前说。“刘营长,今天我错了,不该打你。”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诚恳道歉! 

“巴依卡,是我错了,我不该固执己见。”他怕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听不懂,又说,“我不应该太教条、太死板,不知道灵活掌握上级的命令。” 

“固执己见。”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默默地重复着这句话,“刘营长,你说的固执己见,我听得懂。我上过小学六年级,这些年,和边防官兵们在一起时间长了,也学了不少文化知识,你别怕我听不懂。” 

刘国庆有些尴尬,说:“我又错了,你是个聪明人。你今天那两巴掌打得好,一路上我都在想自己的错误,以后遇到事我们多商量。” 

“我是个急脾气,以后遇到事我们应该多商量。”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觉得话说开了,心里没有了负疚感。 

  

自从中巴边境线重新勘定后,9号界碑和13号界碑的30公里之间有水有草,这30公里让牦牛和马吃草饮水得到了补充。 

巡边,绝不是走走路而已,是守护国界。国界,就是家园,容不得一丝侵犯,更不能有一点闪失,再高再险的路也要用脚步一步步去丈量,一步步去守卫,守好了边境就是守好了家园。 

这是他们所有人的信念。 

他们作出一个决定,将骑不了的牦牛和物资全部放在13号界碑处,留下两名战士和一位牧民守在这里。 

其余的官兵于早晨8点出发,向14号到18号界碑出发,(后面的界碑要交给和田十三团的一个连)。这段路共70公里,这里也被称为新夏勒,其中有30公里路两边是悬崖峭壁,最后8公里是最危险的路段。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还是走在最前面,他不时照应着身后的队伍,不断提醒大家跟紧。 

越往上走,积雪越厚,牦牛双腿插进雪窝里,再抽出来显得很费力,这一段路走得很慢很慢,牦牛走不动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跳下牛背,牵着缰绳往前走。后面的官兵跟得很紧,有个战士走着走着跌倒在雪地上,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从前面走过来,拉战士起来,他让战士一手抓着他的牦牛尾巴,一手抓紧自己牦牛的缰绳。队伍很快要到那段最险峻的地方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侧身贴着崖壁挪着步子,后面一位战士无意中向悬崖下看了一眼,吓得一声惊呼,让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吓坏了,以为人摔下去了。他无法转身,只好大声问:“人有事没事?”那个喊叫的战士不好意思了,只说没事没事。 

当他们站在18号的最高界点时,感到了山的雄伟、壮美,人则更伟大,在这里,他们扫清了被大雪覆盖住的界碑,让界碑重新露出红色字迹,他们插上一面五星红旗,向着这面鲜艳的红旗敬礼。 

之后,边防官兵们站在界碑前,在营长刘国庆的率领下,重温了参军誓词。 

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 

铿锵有力的誓词在帕米尔高原上久久回荡…… 

这誓词,发自每个军人的肺腑,也是他们要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的大好河山、捍卫这个美丽家园的决心,他们要守护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让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永远屹立在祖国的西部边陲。 

军人们的誓词使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这位护边牧民激动不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他的心中油然而生。 

  

又一个晨曦抹红地平线的早晨,队伍在13号界碑处正准备吃早餐时,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发现一头牦牛跑了。他去找牦牛的时候,发现了两个人正蹲在小溪边洗脸。他悄悄往前挪了几步,发现是两个巴基斯坦人。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退着走,双眼紧紧盯着他们。退到队伍宿营地后,他把这一消息报告给了刘国庆,刘国庆立即提上枪率领几名战士包抄过去。那两个越境者发现情况异常,也端起枪警惕地往四处张望,寻找目标。刘国庆朝空中开了两枪,在他开枪的同时,几个战士士冲了过去,两个越境者正准备射击时,被几个战士俘虏了。 

从他们身上搜出了地图、手榴弹和匕首。 

几天后,两个人被押送到塔什库尔干县公安局。 

在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巡边的32年间,经他发现、抓获的有50多个越境者。 

经县公安局审问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这次发现的越境者,竟然是两名到中国刺探情报的间谍。为了表彰他的高度警惕性与捍卫国土的高度责任感,喀什军分区给他颁发了“优秀民兵”的锦旗。附带赠送了暖瓶、茶叶等奖品,鼓励他继续为守好边防做出贡献! 

看着锦旗和奖品,他想起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曾经在巡边中抓获过间谍,荣获过自治区先进个人称号。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认为荣誉称号和奖品只能代表过去了的岁月,而巡边守边的责任高于一切。 

  

 

  

每年从9月开始,到寒冷的冬季,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巡边工作的开始。他翻山越岭,穿行于冰峰峭壁、茫茫雪原,漫漫边防线…… 

春夏之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穿梭于牛、羊、马和田地草原之间,大自然张扬生命活力,牧人们向大自然索取生生不息的源泉…… 

蓝天、白云和绿色草原,勾勒出塔什库尔干独有的风光。 

1979年4月10日,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在山上放羊,悠然地唱着《古丽毕泰》。这首歌的曲调后来成了著名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曲调。好朋友卡巴尔·克里木从远远的地方向他跑过来,大声喊着:“生了,生了。” 

“啥生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问。 

“你老婆生了,给你生了个儿子,快回去吧。”卡巴尔·克里木高兴得好像是他有了儿子一样。 

“真的吗?”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半信半疑。 

“真的。”卡巴尔·克里木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下子蹦得很高,说:“卡巴尔,我的好兄弟,谢谢你告诉我这个天大的喜事,你从羊群里挑只最肥的羊,我送给你吧。” 

卡巴尔·克里木说:“你快回去,羊我不要,我帮你放,你快回去!”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飞身上马,一路狂奔……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于1973年7月结婚,1975年大女儿降生,今天终于有了儿子。 

  

他的心里对妻子阿达莱提·卡拉木一直是有愧的。 

阿达莱提·卡拉木是他的表妹,也就是他舅舅的女儿。婚礼还是隆重的,双方父母都很高兴。婚后两个月,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边防官兵们进山的时候,新婚妻子阿达莱提·卡拉木阻止不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进山这个行动,哭天抹泪也没有让丈夫回心转意。 

他带着干粮、骑着牦牛,扔下新婚妻子出发了。 

独守空房的妻子怎么也想不开,一气之下,向双方父母告状。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母不会责怪儿子,他们知道儿子干的是正儿八经的事,是大事。对于儿媳妇的委屈,他们好言相劝。 

可阿达莱提·卡拉木的父母气势汹汹地找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母理论来了。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母讲了巡边的重要意义和巡边的必要性,可阿达莱提·卡拉木的父母根本听不进去,认为新婚丈夫不该抛下新婚妻子去巡边,这是对他们女儿的不负责任,是该惩罚的。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母怎么劝都不能让亲家消气,便用沉默来对抗,反而激起阿达莱提·卡拉木父母更猛烈的出言不逊,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父母终于忍无可忍,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怒不可遏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说,“你们只关心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不关心女婿去巡边会不会遇到危险?巡边路上经常发生雪崩、泥石流、洪水,儿子每次出门,我们做父母的整天提心吊胆。你们倒好,认为他去大城市里享受去了。他是为了边境安全,为了所有人有安宁的生活巡逻去了。你们还好意思来这里大吵大闹吗?” 

阿达莱提·卡拉木从没有想到巡边会有这么大的危险,这个时候,她又担心起丈夫的安全了。 

3个月后,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回来了,他主动去岳父母家赔礼道歉!但每年巡边的事情任何人也不能阻止他。 

岳父母也知道女婿对女儿非常不错,对女婿巡边的事也就不闻不问不闹了。阿达莱提·卡拉木也慢慢理解了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巡边工作。 

  

当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风风火火跳下马背推门进家后,看到边防连的军医也在。他们听说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妻子生了儿子,专门来给她进行产后检查,检查结果是身体各项指标正常。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很受感动。 

阿达莱提·卡拉木的这个孩子是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的第一个孙子,他们要为这个男孩举行婴儿命名礼。 

婴儿命名礼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塔吉克族为婴儿举行一个取名仪式。将长辈请来,商量好孩子的名字以后,长辈就将婴儿抱在怀里,对他的耳朵大呼其名,然后用一把勺子在孩子嘴唇上碰一碰,意味着叫这个名字的孩子从此可以享受人间的一切了。举行婴儿命名礼,对于塔吉克族来说是一件大事,礼仪之后主人家要热情地招待所有前来的亲朋好友。 

名字是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起的,叫拉齐尼·巴依卡,意思是雄鹰。又一只雄鹰降生了,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和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希望,他长大后像雄鹰一样振翅高飞,永不折翅! 

  

拉齐尼·巴依卡慢慢长大,他在家里十分受宠,尤其是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对他的宠爱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 

拉齐尼·巴依卡聪明、机灵,但十分顽皮,经常惹是生非,一会儿把邻居家晒的衣服偷偷拿下来,用一把剪刀剪掉两只袖子去装沙子当沙袋练拳,一会儿把刚穿的干净衣服扎了个洞…… 

每当这个时候,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一把揪住儿子的胳膊就打,没打两下就被爷爷阻止了,爷爷告诉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孩子不是打出来的,是用语言和行动教育出来的。 

爷爷还说,别看他现在这么调皮,长大以后一定是个勇敢的孩子。 

爷爷真是慧眼识英雄,拉齐尼·巴依卡的调皮是出了名的。 

那时候他们家还住在海拔4100多米高的木孜阔若通道入口,紧挨着边防线。处于帕米尔高原腹地,只有几户人家,这里除了大山就是大山,没有孩子可玩的地方。拉齐尼·巴依卡和他年龄差不多大的夏克尔·加尼丁、麦富吐力·坎加是最好的小伙伴,他带着两个小伙伴从20多米高的悬崖上往下跳,跳到地上的草甸子上。冬天的时候,到处都是冰天雪地,拉齐尼·巴依卡率领两个小伙伴从高山上往下滑冰打雪仗。 

生活在高原上的塔吉克族,下山或去县城,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牦牛。 

拉齐尼·巴依卡从小特别喜欢牦牛,他会在牦牛鼻子上穿树干穿绳子,然后骑在牦牛背上四处走。牦牛不时把他摔下来,他又一次次爬上去,牦牛最终被他驯服。 

无论是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的孩子,还是出生在物质匮乏的边境高原上的孩子,都有着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和乐趣。 

拉齐尼·巴依卡7岁那年,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结束了他欢乐的童年。 

1986年5月,高原上牧草返青的时候,拉齐尼·巴依卡的爷爷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准备返回红其拉甫附近的塔合曼牧场,每年入夏的时候,都是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返回牧场的时间。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多次劝父亲别去牧场生活了,年纪大了,生活不方便。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每次都说,在牧场生活了一辈子,已经离不开那里了,等你老了就理解了。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感觉父亲的身体明显不如往年,不放心他一个人搬到牧场去。 

父亲天天催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送他去,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找各种理由就是拖着不愿动。 

这天,他刚刚放牧归来,一个战士急匆匆跑来,告诉他喀什军分区来了一个医疗队,边防连想让他们给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全面检查一下。 

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拒绝检查,认为自己根本没有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做父亲的工作,边防连领导来做工作,亲朋好友们也来做工作,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同意了。 

医疗队来家里给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进行了全面检查。 

X光片没有电,边防连就把发电机拉来一边发电一边拍片。 

医生给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抽了积水,抽完后他就回牧场去了。他不知道自己得了肺积水。 

8月,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的病情加重了,边防连让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赶紧把父亲拉回来,还专门派车派人去了牧区。 

倔强的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还是不愿意去,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说:“你不去医院,我就不去巡边。”巡边的日子快到了,他有些威胁父亲的意思。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对于这次巡边内心极其矛盾,在痛苦地挣扎。不去,边防连的官兵们怎么走过悬崖峭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 

可是他去了,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妻子,两个女人能照顾得了吗?万一父亲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 

他进退两难。 

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一眼看出了儿子的心事,说:“你必须去,作为公民,必须去巡边。你要不去的话,我的病是不会好的。” 

“我去可以,但我对您也有一个要求,您必须去医院。” 

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想了想说:“行,我去医院治病。” 

拉齐尼·巴依卡听说父亲要去巡边,吵着闹着要跟着去。 

爷爷很不高兴地说:“我把你养这么大,你应该陪我去医院,你就这么狠心扔下我。”说完哭了。 

家人到学校给拉齐尼·巴依卡请了假,拉齐尼便去医院陪爷爷了。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还是放心不下父亲,他准备好了生活用品,又千叮咛万嘱咐,之后含着泪水离开了父亲。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去巡边了。这是一条新的巡边路,走哈拉渠库尔到木吉,这条边防线与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这次任务是沿边界线拉上铁丝网,树立界碑用三脚架支撑,再插上红旗。 

队伍到达木吉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月以后的事了,这时上级又下达命令,到热斯卡木再转向库古西热克。这条路很难走,乱石、陡坡、悬崖……在这里竖了两面国旗。 

然后,他们要从山坎去乔戈里峰。 

“乔戈里”,在古老的塔吉克语中意为“高大雄伟”。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海拔8611米,横跨中国和巴基斯坦边界线,是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顶呈金字塔状,山势险峻,地形复杂,滚石、冰崩、雪崩频繁发生,被许多登山者视为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 

乔戈里峰是全球最具挑战性的山峰之一,一百多年来,这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登山家前来攀登。 

1902年,英国登山队首次攀登乔戈里峰,以失败告终。此后的50多年里,人类多次尝试攀登乔戈里峰,均未成功。 

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登山队的阿基莱斯·孔帕尼奥尼和利诺·拉塞德利首次登顶成功,耗时近100天。此后至今,共有约280人成功登顶,另有60多人命丧途中。1995年,乔戈里峰的恶劣天气曾导致一场灾难,造成7名登山者死亡。 

有人说,徒步是一场对生命的洗礼,对人生信仰的虔诚。踏过极地才知冷热,攀过雪山才知壮美,行走在万山之间,感受着自己与心灵的对话,心灵与山川的共鸣;感受着大荒漠、大冰川、大峡谷,巨峰如剑的雄浑和壮阔! 

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但是从攀登难度来看,却堪称第一! 

2004年,中国西藏登山队的7名勇士成功地登上了乔戈里峰之巅。这是中国人首次登顶的世界第二高峰。 

2012年7月30日,杨春风与队友张京川及饶剑峰沿南坡登顶成功。这是首支中国民间登山队登顶成功。 

在这里,让我们重新回顾2008年一些来自世界各地登山家们攀登乔戈里峰的惊心动魄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网络: 

据美联社8月6日报道,因雪崩而被困于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上的最后一名幸存登山者,当天被巴基斯坦军方直升机成功救出。至此,乔戈里峰山难事件的营救行动全部结束。这起山难事件共造成11名登山者死亡,其中包括3名韩国人、2名尼泊尔人、2名巴基斯坦人、1名塞尔维亚人、1名法国人、1名爱尔兰人和1名挪威人。据幸存者透露,除雪崩这个意外因素外,登山组织工作的疏忽以及登山者之间缺乏协作,也是导致灾难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边防连官兵们一步一步登上了乔戈里峰的谷尔峰,谷尔峰已经达到海拔7200米的高度。 

昆仑山脉的积雪,在阳光之下永世不消却熠熠生辉,它们簇拥着乔戈里峰伟岸的身躯钻出云层,傲立于天地之间。有时候浓雾会笼罩眼前的一切,让乔戈里峰隐身在云层之上,充满了魔幻感。 

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边防官兵们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这里每一处都充满凶险,一阵大风刮来就可能把你直接刮到悬崖下去了;也可能走着走着,一脚踩空,跌入万丈深渊…… 

空气稀薄到了呼吸困难、肺要炸了的感觉。他们忍受着高原反应强烈的痛苦,在这高耸入云的山峰上树起了界碑,让五星红旗在雪域高原上永远飘扬! 

当他们回到热斯卡木,到了13号界碑时,电台收到了一份写满数字的电文。随队的参谋长看着电文一个劲儿地叹气。 

连长贾双宏顺手拿过电文,看完后他朝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投去悲伤的目光。 

在返回红其拉甫的路上,贾双宏告诉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他父亲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去世了。电文上还说,原本是要把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送到提孜那甫乡的,老人临终前交代把他送到生他养他的红其拉甫附近的塔合曼牧场,他要每天面对国门看着日出日落,看着庄严的、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在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的墓前,边防连全体官兵列队,胸戴白花,向这位老共产党员、老巡边员默哀、敬礼! 

面对父亲的坟茔,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心如刀割,埋怨自己在父亲临终前没有尽孝。 

但是他从心底又油然升起对父亲的钦佩,在家事与国事之间,父亲不愧是共产党员、一个老边防战士。 

他在心里告慰父亲,这次巡边,他又一次圆满完成了任务。他对父亲说,如果要在家事与国事之间选择,父亲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让他选择国事,国事高于一切。 

他相信,父亲一定不会责怪他,因为他的双脚一直在追寻父亲巡边的足迹…… 

  

爷爷的突然去世,让拉齐尼·巴依卡一下子懂事许多,他不再调皮捣蛋,变得有些沉默寡言。 

更让拉齐尼·巴依卡意外的是,爷爷去世后的第二年,家里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是他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又一次去巡边的时候。 

走之前,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知道妻子的预产期快到了。他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出发了。 

几天之后,帕米尔高原突降一场罕见的大雪,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边防连巡逻官兵正在一个偏远点位巡逻,被风雪围困半个月。一天又一天,望着铺天盖地的风雪,他牵挂着即将临产的妻子…… 

那一刻,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不知道妻子正与生命顽强搏斗。腹中的胎儿要提前降临了,她的肚子疼得要昏厥过去。营地的边防连官兵得知这一情况后,找来了拖拉机在前面推雪,汽车拉着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妻子在后面行进。 

雪太厚太厚,像一堵墙似的难以推开,拖拉机手头上冒汗,手握方向盘用力往前推,想尽快推开一条生命通道。 

躺在汽车里的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妻子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嘴里不断地喊着丈夫的名字…… 

两天才推出了一条通往县城的路。当汽车火急火燎地送到医院时,巴依卡·凯力迪别克的妻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走到生命尽头的妻子不知道在她停止呼吸的那一刻,丈夫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和巡逻官兵们正与风雪、饥饿搏斗着。 

由于突降大雪,艰难的行程延误了巡逻时间,带的食品所剩无几,沿途存放的食物被大雪覆盖。他有计划地安排战士们的食物,自己却吃得很少,带着战士们用仅有的10块压缩饼干和5个馕支撑了三天三夜。剩下唯一的压缩饼干,战士们互相推让着不肯吃,最后那块饼干放到巴依卡·凯力迪别克手里。 

“大叔,你就吃了吧,我们年轻,能抗饿。” 

“吃了吧,你的生命比我们的生命都重要,你饿倒了我们就走不出去了。” 

………… 

官兵们劝着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吃下那块饼干。他听到这一句句暖心窝的话,泪水禁不住往下流,他决心要把官兵们从风雪中安全带出去,哪怕自己的性命丢掉,也不能让任何一个官兵们受到伤害。 

压缩饼干被他悄悄装进了口袋,他想在最困难的时候这块饼干或许可以救人,他将这块饼干视为救命饼干。 

  

当他带着8岁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站在妻子坟前时,他的心都碎了。他和妻子结婚14年,没有给她幸福的日子,却让她操持着家务,伺候着公婆,种地养畜,每次巡边,还整天为他提心吊胆…… 

有一次,该回来的那些天,妻子天天守在门口,眼望通向红其拉甫的路,却见不到他的人影。那些天,整夜整夜失眠,当他突然出现后,妻子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如果这次守在妻子身边,也许她走不了,因为他可以提前送妻子去县医院待产。 

可是在妻子最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去了边防线上…… 

他对妻子有愧啊!这种愧疚是永远无法弥补的。 

站在妻子坟前,他想了很多很多,唯一能告慰妻子在天之灵的事是把儿子拉齐尼·巴依卡抚养大,让他成为一个善良勇敢无私的孩子,连续两年失去爷爷和妈妈的拉齐尼·巴依卡小小心灵受到了冲击,在他最需要母爱时,那个为他洗衣服做饭的妈妈不在了;每当他顽皮地弄脏裤子、扯烂衣服时,妈妈只是温柔地责备他几句,从不舍得打他的妈妈躺进了坟里。想到以后再见不到亲爱的妈妈时,他放声大哭起来。 

  

(刊于《西部》2021年增刊 

地址: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716号
传真:0991-4530421
邮编:830000
电话:0991-4515343
邮箱:xj_wyllyjs@163.com
新疆文艺网小程序
联系我们文联简介| 版权所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ICP备190015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