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派 中国形象
——关于电影《红色娘子军》的电影画面效果与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创作风格的对比及猜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作品
中国电影自诞生以来已逾百年,但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蓬勃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建国初期,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题材的电影呈现大发展状态,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电影作品。1961年,由谢晋导演、梁信编剧的《红色娘子军》无疑是最为优秀的代表之一,该影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展播”作品。该影片除了在导演、编剧及演员的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以外,其在电影美术、摄像和后期制作上也可堪称经典。笔者以为,《红色娘子军》从人物造型、场景设计、摄像技术、后期调色等方面入手,着重使用能够体现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创作手法,最终创造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现实主义美术作品风格特征的电影画面效果,为充分诠释影片的主题性、时代性,打造中国气派、中国形象奠定了基础。
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
1960年 油画《文家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中国电影在早期的萌芽中就有借鉴美术创作的先例。例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电影就曾经借鉴过海派美术、月份牌年画等美术流派的视觉因素。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就是美术派的电影导演,他的很多优秀作品都非常注重展现他独到的电影美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能够展现电影美学和视觉效果的“美术”“摄影”和“后期制作”对于一部电影来说重要非常。就电影的视觉效果而言,《红色娘子军》给人以强烈的中国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画面感,尤其与同时期革命题材的油画作品在色彩、构图等视觉因素上相接近。新中国成立以后,油画以较强的写实表现能力备受画家和学术界的青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油画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重,并主要以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题材为主。其作品大都记录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烘托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氛围,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因此,笔者大胆猜想,电影《红色娘子军》与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在立意和创作导向上相同,所以其创作团队很有可能受到同时代美术创作的影响,在电影的视觉效果上采取借鉴的方法。
电影《红色娘子军》剧照
1960年 油画《文家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电影《红色娘子军》整体以凝重、深沉的灰色调与明朗艳丽的蓝、绿、白色调对比为主,偶或出现鲜艳的红旗颜色。据这部电影的美工张汉臣自己在创作心得中所述,他在“南府”和“白区”的场景设计上,主要表现的是封建地主家的森严压抑和国民党统治的白区的行将就木。人物的衣着和道具的安排都以此为基础。比如,白区的场景中常常出现“陈旧古老的大祠堂”和“神龛”等物象,“南府”则是“重重的栅门”“厚重的灰色砖墙”(1)等。而苏区则是“在黑暗社会里唯一的光明之地,因此在设计上使苏区的景与南匪的景形成强烈对比,苏区整个调子是简单朴素、明朗大方。在色彩上特别强调椰子林、槟榔树以及热带植物。南国的山河、孔雀蓝的天、地面的红旗。‘江山如此多娇’。”(2)这种电影美术的创作手法,配合摄影师在构图、采光上的选取和后期制作的调色,使得《红色娘子军》在画面感上形成了一种厚朴凝重的现实主义写实油画的效果,仿佛电影的每一帧都是一件色彩、构图、立意完整的油画作品。我们可以将其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革命现实主义油画做一个视觉效果和形式风格上的对比。比如,冯法祀于1957年创作的油画《刘胡兰就义》(如图2)和1960年,高虹、何孔德彭琳、韩柯合作的《文家市》(如图1)分别与电影剧照对比,可见画面效果的相似之处。另外,电影《红色娘子军》在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符合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美术作品的形式感。例如,电影的主要人物吴琼花,在人物造型设计上追求红光亮、高大全,以突出革命女红军战士的高大形象。她每次出现在镜头前的视觉角度和构图角度,都有同时期中国社会非常流行的宣传人物画既视感,就连身材和五官特征都有高度的相似之处,比如身姿挺拔,浓眉大眼,英气十足。综上所述,电影《红色娘子军》的确与同时代的革命题材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在视觉效果上异曲同工。这或许也正是同一个时代背景下,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在同类题材创作上的共通之处。笔者相信,经典的电影艺术也同样深深地影响着同时代的美术创作。总而言之,电影《红色娘子军》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一部经典的彩色革命影片,用写实的手法突出反映了旧社会妇女在反抗和斗争中成长的典型事例。因此,《红色娘子军》可谓是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电影的典型之作。于这方面的成就,除电影主创人员以外的电影美术工作者、摄影师和后期制作人员更是功不可没的。
吴琼花剧照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宣传画对比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影美术史》宫林【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7.6
(2)《中国电影美术史》宫林【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7.6
(3)《中国油画史》刘淳【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5.7
(4)中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官方网站相关文献和图片资料
该文为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援疆项目,黑龙江省评协与新疆评协合作交流项目
作者张雪系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书画院(省美术馆)
来源: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