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构建新疆区域形象-- 评《天山放歌—新疆各族人民幸福生活主题摄影展》
作者:周述政  来源:新疆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日期:2021-05-18

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摄影家协会、自治区文联联合举办的《天山放歌—新疆各族人民幸福生活主题摄影展》,共展出“边疆好风光”、“民族大团结”、“脱贫促发展”、“文化新生活”四个板块100余幅作品。展览体量不算大,然而作品对构建新疆区域形象,讲述新疆故事让人观后有颇多感慨。

区域形象,也称为地区形象、地方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一个区域——通常会是某级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区域的客观形象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一种主观的认识和评价,是内外部公众对这区域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印象。新疆区域形象,就是新疆地区整体的公众形象,是新疆区内外公众对新疆地区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政治制度、政策法规、社会安全等各要素的综合整体形象。

展出的作品,以真实生活为创作题材,主题涵盖扶贫攻坚、农村新建设等类型的重大事件,也包括民族团结、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比较成功的塑造和构建了新疆的区域形象,进一步深化了公众尤其是内地观众对真实新疆方方面面的认知。

一、蓬勃发展的新疆区域形象

这次主题展是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下新疆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面貌,是新疆摄影艺术一次华丽的集中亮相。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是本次展出作品的一大特色, 以人为本,讲述普通百姓的真实生存故事。作品浸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通过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展现新疆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党和国家关怀下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记录了中国新疆地区发展进步的轨迹,呈现了充满变革活力时代背景下生机勃勃的新疆区域形象。


现代农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八团三连,无人机正在农田里喷洒农药。王梓林摄

展厅里,一幅幅作品洋溢着老百姓幸福的笑容,观者感同身受。作品中有科技助农,消费扶贫;有驻村书记找准点子,因地制宜,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有偏僻贫困的村庄通过异地搬迁,找准脱贫的致富之路;有当地政府解决老百姓生活困难,帮助老百姓安居乐业;也有过去和现在作对比,弘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产业转型升级的幸福生活……总之,此次展出的作品呈现新疆的发展有目共睹,摄影创作发挥了艺术还原真实的优势,多层级、全面立体的塑造、构建和传播新疆的区域形象。透过画面的精彩效果,让观众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从政府、干部到老百姓携手创造共绘美丽和谐新疆的蓝图,记录影像中呈现一个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新疆形象。

二、凸显生态文明的美丽新疆区域形象

一如既往,在这次展出的作品中也有边疆好风光的板块,新疆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蕴含了摄影创作的丰富宝藏。新疆被誉为“大自然的博物馆”和“天然的摄影棚”。新疆自然地域形象包括雪山、草原、戈壁、沙漠、红柳、胡杨等,这些元素区别着新疆与其他地方的风貌,展现具有鲜明新疆地域特征的自然形象。新疆独特的自然地域环境,作为重要的视觉元素融入艺术风光摄影中,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传递给了观众不同的感受,以新疆独有的风姿特色和造型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时,不仅在视觉造型上给人以视觉的观赏性效果,而且这些具有明显标志性的新疆地域自然景观,也最直接地将新疆传播形象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对新疆区域形象有一个最生动最直观的感受。

这次展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大量体现生态文明的摄影作品的亮相,生态文明,一头连着国家的整体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的美好生活。党的十九大把“美丽”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基本方略。可以看出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绿染沙海  阿克苏地区的柯柯牙曾是沙尘暴策源地,现在已经绿荫成片。李  涛摄

展厅中,有观众评价“新疆太过壮美了,这些作品很好的展示了新疆的美”“航拍镜头真的美”,从这些精心制作的摄影作品来看,新疆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成功塑造新疆地域美、人美、现代化等“叠层”形象,突出先进、发展、和谐的特点,所有的一切,都能很好的给观众传递充满诗情画意的边疆情境,给观众塑造一个良好的新疆区域形象。

三、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区域形象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文化汇聚的地方,自古以来各民族流动、迁徙、融合,这既是文化交融的过程,也是各民族共同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疆区域形象。此次展出的摄影文本在构建、传播新疆区域形象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新疆区域形象也是其表现的重要内容。

双语课堂  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镇约勒吉格代村幼儿园的孩子们在上“双语”课。张华伟摄

欢聚一堂  天山南北的各民族兄弟姐妹欢聚在一起。李学亮摄

祖国在心中  和田地区策勒小康新区学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韩栓柱摄

本次展出的作品,坚持把握时代脉搏,展现新疆各族人民的多彩生活,反映各族人民生活的真实风貌。以往大多数新疆摄影偏重于民族歌舞、特色美食、民族风俗等题材,这次展出的内容也不例外,作品中哈萨克族游牧生活、大农业种植、桑皮纸的民族文化产业、少数民族的美食文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聚居生活地区,经过漫长的民族发展、演变和融合,形成今天的绿洲农耕文化、草原畜牧文化和屯垦戍边文化,在此次摄影作品中多有体现,传递给观众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和谐相处,创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诠释了中国璀璨的地域文化,让人们可以看到崭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新疆区域形象内涵。同时,此百余幅作品通过展现人文、自然的魅力,也向观众传递出魅力文化,将这种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定义成了魅力的疆域文化符号,并成功成为新疆文化的象征。并将其传播出去,在观众心中成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新疆群体形象。

摄影艺术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穿梭在展厅中,总感觉有些意犹未尽,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几年新疆摄影展览的内容趋于同一,题材比较单一,给人以同质化的感觉。当展览内容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大脑吸收到的自然是传播主体想要到达的信息内容,当拍摄传播内容单一的时候,是不是也留给了人们想象的狭小空间?美国著名记者沃尔特李普曼在他的《舆论》一书中引用“刻板”一词,刻板印象也称为“固定成见”,指的是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如果在展览中重复一个主题或内容,就很容易让人们脑海中形成对一项事物的固定记忆。摄影作品如果展出聚焦雷同,选题雷同,必然导致作品主题的同质化,往往在展出和传播中不能发挥起预想的作用。这样的后果就是给人以偏盖全,不能全面呈现新疆方方面面的成就和形象,从而让观众无法形成对新疆区域形象的总体概念。

今天的新疆,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生态、农业、国家安全、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发展,这些都为摄影艺术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期待摄影艺术工作者创新思维,创作出题材广泛,能够反映“最广大的人民大众”的优秀作品。

综合:新疆文联办公室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

地址: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716号
传真:0991-4530421
邮编:830000
电话:0991-4515343
邮箱:xj_wyllyjs@163.com
新疆文艺网小程序
联系我们文联简介| 版权所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ICP备190015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