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丨新疆文联文艺主题创作作品选(四十六)
作者:张迎春、董馥伊  来源: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  发布日期:2020-04-01
 文艺评论作品专辑

抗疫凸显“互联网+”文艺特征》张迎春

《来自西部“抗疫”的艺术之声》董馥伊

  

抗疫凸显“互联网+”文艺特征

   ——评新疆文联“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系列主题文艺创作

 张迎春

       庚子年初,疫情突发,瞬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秩序,文艺创作和传播也从传统方式变成以互联网为主的创作方式。新疆文艺界和全国文艺工作者一道积极迅速地投入到文艺抗疫的主题创作中。这也是新疆第一次大规模的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主题文艺创作,凸显出“互联网+”文艺的特征,其中有3个变化,引发我们思考。
 思维之变
      “互联网+”文艺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生产有着一般规律的传统艺术思维,但又超出了传统艺术思维一般规律的表象框架,这对于一直以来习惯于传统思维的文艺创作者来说,完全适应需要一个相对缓慢过程。而疫情的突发恰好给创作者一个迎势而上、快速转变思维的机会。

疫情发生后,新疆文联积极组织开展“众志成城  抗击疫情”主题文艺创作活动,各文艺家协会、期刊杂志社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利用微信公众号连续推出一系列作品,文艺工作者敏锐地感受到突发灾难所带来文艺生态和环境的变化,迅速加入其中,完全服从于文艺抗疫特殊又迫切的需要,呈现出集体性的、自觉的艺术思维悄然变化。

面对疫情肆虐,创作者们以强烈的文艺责任和担当,满怀激情饱满地投入创作,万余件作品以“井喷”式的数量,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抗疫精神力量,讴歌广大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壮举和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无疑,起到了抗疫文艺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弘扬英雄精神、鼓舞斗志的巨大精神力量。相比于已经常见网络的音乐、电视和电影等作品,数量较多的绘画、摄影、书法、篆刻、楹联、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作品,从传统“集体性”转向网络的精心创作,力求其具有代表性的和典型意义,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之后被新华网、新浪网、天山网、学习强国等全国全疆各地州政府新闻网和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迅速转载,从而颠覆了以往主题文艺创作以报刊杂志传统媒体为主、互联网为铺的文艺生态格局。

这批作品的创作者有阿拉提·阿斯木、郐振明、刘建新等知名文艺工作者还有教师、学生、媒体工作者和自由职业者,从中亲身体会到互联网传播快速、空间无限的优势,互联网与主旋律题材文艺创作呈现出的碰撞和融合,以及创作、传播和接受等方式变化所带来的深刻作用和深远影响,对今后“互联网+”文艺前景有了可借鉴的经验。

形式之变

特殊时期,催生了创作形式的变化。

一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作品不再是过去面对面线下创作,变成了多人“屏对屏”线上合作完成。夏木作词、那森、哈木拉提、艾尼作曲、塔斯肯演唱的抗击疫情公益歌曲《等待春暖花开时》,20多人参与策划、创作和表演相互之间不能见面,各自“宅”家里分工创作和录制,从歌词定稿在纸面、到谱出动听的旋律和伴奏,再到录音、表演、制作、合成,整个过程环环紧扣。实际上,这种“屏对屏”网络线上创作方式早已被音乐爱好者广泛使用,也创作出不少作品,但全面运用到主题文艺创作还是第一次。

二是不少作品“体量”从时间长、专业化、大制作变成了“短、平、快”的微型作品,且大都是视频形式呈现,开启了“视频网播”的模式。新疆曲子《齐心协力抗疫情》、快板书《加油战友 加油武汉》、对口快板《小两口儿》、新疆方言快板《抗疫情》以及豫剧选段《沁园春·抗击疫情》、魔术《家园》等,鼓舞士气,解读政策文件,宣传防护知识,主题鲜明、灵活多样,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很快引起广大民众的情感和思想共鸣。微电影短片《送你回家》和微电影剧本《别离》,虽说时间短,但剧情主题鲜明、构思完整巧妙,构成了完整的微型艺术表达。

这种直观形象的“短平快”微型视频作品,很大程度满足了抗疫期间民众网络信息碎片化的精神需求和视觉审美,发挥出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相比于网络一直存在大量神秘化、娱乐化且脱离现实的文艺创作现象,它所包涵的主流价值和社会效益远比技术制作精良、艺术表现精致的作品更容易让公众接受。由于疫情急迫、时间仓促,我们对抗疫题材文艺创作不能苛求都成为专业性强、艺术性高的精品,但简而精的微型作品,无论是抗疫特殊时期还是今后的主题文艺作品中,它在当今网络信息碎片化时代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应当加大创作数量。

受众之变

“互联网+”文艺,实际上是一种大众文艺。疫情期间,公众对它的关注尤为集中和密切,艺术家与受众之间互动的数量剧增、异常活跃,超过了日常。笔者了解到,抗疫期间,全国不少知名艺术家们都在自发运用抖音直播平台,与公众热情互动,相比大型聚会面对面的文艺活动,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比如,朱时茂、潘长江、黄豆豆、郭冬临、玉米提等不少全国知名艺术家都用个人抖音号连续数天发布致敬白衣天使、示范口罩戴法、锻炼身体等短视频,并自编自唱自演为武汉加油,关注和点赞粉丝多达几十万。舞蹈家古丽米娜在抖音直播平台上开展了两期12天的《以舞抗疫·用爱相守——古丽米娜公益课堂》网络直播教学活动,并课上课下随时与观众互动,每天平均6.6万的全国网民观看,观看总人数达79万人次,留言几百万条。

文艺为人民服务,人民更需要艺术。这种借助抖音直播平台迅速“火”起来的网络文艺现象,需要创作者、组织者尽快全面掌握和运用“互联网+”文艺创作技术手段和传播规律,加强网上调集、统筹文艺创作资源能力和拓宽网上传播渠道,让“互联网+”文艺得到全面发展,满足更多民众需求,更好为民众服务。这其中,需要做的“互联网+”文艺基础性工作还很多。

疫情还未结束,文艺创作方兴未艾。我认为,借助此次疫情爆发,初步培养了新疆文艺工作者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文艺创作意识,提高了民众对“互联网+”文艺主题创作的欣赏的关注度。相信今后通过多方努力,“互联网+”文艺将会更好地发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价值向度和引领作用。

(作者:张迎春,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日报记

 来自西部“抗疫”的艺术之声

 ——评新疆抗疫美术主题创作

董馥伊

  

2020年1月29日,新疆美术家协会发起了致全疆美术工作者“众志成城 坚定信心”的倡议书,倡导全区美术工作者勇担使命,积极投身抗击疫情的美术创作中去;创作出反映人民群众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优秀作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战胜疫情的决心与信心,传播社会正能量、歌颂时代英雄。

笔者采访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郐振明先生后得知:截止2020年2月24日,新疆美术家协会共收到全疆美术工作者抗击疫情主题性创作作品2366件。其中中国画作品473件,油画作品363件,版画作品85件,水彩、粉画作品304件、宣传招贴作品479件、漫画作品396件、其他作品266件;其中新疆中小学主题绘画作品上万余件,相关内容的新作还将继续问世。

用画笔表现“抗疫”的主题性作品,对进一步弘扬新时代精神,增强必胜的信念,凝心聚力、勇往直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多少年来,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主题性绘画作品问世后都得到受众的广泛赞誉,这在世界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中均不乏先例,近期抗疫的主题性作品在各类官方平台上亦是“流量担当”。坚持现实主义的优秀创作传统,努力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历来是西部画家所遵循的重要艺术创作原则。著名画家哈孜·艾买提、克里木·纳斯尔丁、龚建新、杨鸣山、吴奇峰、刘南生等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均体现了这一创作风格。此次我区涌现出的不少抗疫作品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上不仅有传承亦有拓展,体现出较突出的注重写实性、理性表达等现实主义创作特点。

艺术形象的视觉感受来源于生活、诉诸人心,是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助力社会的重要手段。各族美术工作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思考的是如何回应家国重大灾难、助力攻坚克难的艺术表达方式,倾注了自己在当前特殊时期下,难以抑制的真实情感,这里包含着所有的悲伤、焦虑、崇敬及其对无限春光的期盼......

著名诗人汪国真在《只要明天还在》中写道:“只要春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慢慢消融,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新疆文联、新疆美协、新疆画院等官方平台微信公众号陆续集中推出多个系列的主题性美术作品,成为人们从抗疫文艺作品中汲取精神力量的首选平台。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和多种艺术形式热情讴歌了在抗疫一线白衣战士冲锋陷阵的英雄事迹以及所有逆行者们的大爱、相守互助、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纵观这些作品,作者们以饱满的创作热情,鲜明的视觉形象,运用创意构思,画面交错运动,直击现场。充满激情的绘画语言,再现了全民抗疫的宏伟画卷,激发了无畏无惧的精神力量。如张立柱系列连环画作品《最美逆行者》、刘汉新水彩粉画作品《众志成城抗疫情》、卓然木·牙森油画棒作品《前行的英雄们》、王献忠漫画作品《众志成城 抗击疫魔》、秦天星油画作品《张定宇院长在金银滩医院》、韩志强中国画作品《背影》、祁亚峰中国画作品《傲雪凌霜》、隋立民水彩画作品《坚守》、高原秋《迎接春天》、杨霖森设计作品《凝心聚力》等,都较好地表现了抗疫主题的全景式画面。

聚焦抗疫人物细致入微的描绘,是西部画家抗疫主题性创作的又一特点。

  
                                                     
  

美术作品给人以较强烈的视觉感,让人过目难忘,较好地塑造了白衣天使用生命拯救生命的感人艺术形象。如郐振明中国画作品《逆行》、刘麦收中国画作品《各族人民心连心》、刘建新油画作品《拂晓》、柴新春油画作品《战疫院士钟南山》、亚力坤·哈孜油画作品《坚守》、付剑锋油画作品《钟南山院士》、褚晓丽中国画作品《逆行者》、李志斌中国画作品《抗击疫情第一线》、赛力克江中国画作品《逆行战疫情,迎来新生命》等,都是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较好地彰显出以形写神的创作理念。这些画中人物或坚定、或神情严峻、或充满前行的内在动感,均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特别是这些作者所描绘的白衣战士的种种神态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这些神态包含着诸多意念与思绪。白衣战士那坚毅睿智的目光透出的是战胜病魔的决心与抗疫必胜的信念;他们那纯粹、注目的眼神释放出的是精心施救与履行天职的医者仁心;他们那关切、探求的目光充满着对患者的心理抚慰与情感滋润。画面中白衣天使们的目光、眼神与神态彰显的正是他们身上那种别样的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述这些作品都较好地达到了这种审美效应。

我区创作的抗疫主题性绘画作品,虽然在大主题背景下是相同的,但在艺术作品表达情感方面还存在着某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作风格的侧重点不同。内地画家主题性抗疫作品笔墨细劲、明丽秀郁;我区创作风格立足于西部大地情,笔墨简练雅拙、以质朴而豪放见长。正如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在《提倡艺术的地方特色》一文中所道:“艺术创作要不要具有地方特色,要不要鼓励或提倡建立地方画派,本来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世界上的艺术历来是多样的,各民族、各地区富有特色的艺术创造使世界艺坛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当然,毋庸讳言,我们的抗疫作品所涉猎的人物大多都集中在抗疫主力军白衣战士的动人事迹上,而对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抗疫后勤保障者等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抗疫知识普及宣传画等都较少表现,这是个短板。运用画笔全方位、多视角的反映抗疫“群英图”的作品应该成为我们着力表现抗疫等重大现实题材的题中之义,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创作主题。

“抗疫”关头的美术创作乃至文艺创作的整体,仍然面临着在数量上的“铺天盖地”之后,如何能在质量上“顶天立地”,此议题仍然是今后主题性创作的思考课题。礼赞英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艺术创作的终极价值正是对以人为本的观念更积极的表现,不仅仅是表象与行为,更不能止于口号式的应急之作,而应经过心灵的震撼与千里真情一线牵。

通过艺术的语言,探寻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深刻的揭示这种关系是如何作用于我们日常平凡的生活,让观者不但知其然,还能想到所以然,不但看到画面中的点、线、面,还能触到和谐与生动的美育价值。 

 (作者:董馥伊,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地址:乌鲁木齐市友好南路716号
传真:0991-4530421
邮编:830000
电话:0991-4515343
邮箱:xjwyw01@163.com
新疆文艺网小程序
联系我们文联简介| 版权所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ICP备18034973号